2016/9/8

2016/09/06 肉品安全知多少?

講者/郭旭英
文字記錄/何柏萱
影像紀錄/Jason Yeh

我們天天在吃肉,對於肉品卻不甚了解,或是有些許迷思。從超市架上的一盒肉,往前追溯是動物的飼養、屠宰、運送等環環相扣。消費決定生產;供應商如何做,跟消費者對肉品的概念大有關聯。

本次買菜學堂邀請「有心肉舖子」的郭旭英獸醫師來針對幾個概念跟大家分享,希望透過消費者對肉品觀念的翻轉,改變消費習慣,進一步慢慢改變肉品的生產環節。




迷思一:我要買零用藥的肉!

                動物用藥分成預防性用藥及生病時用藥。動物生長時易受生長環境和氣候變化影響,免不了遇上生病的問題。郭獸醫師舉例,你知道雞是不會躲雨的嗎?下雨的時候,放養雞會在戶外淋雨。通常大雨過後,雞隻生病的狀況會顯著出現。若是完全零用藥,指的是放任生病的動物死亡。因此適切的做法是:不做預防性用藥,但是當動物生病時,要找獸醫師、用藥,確認停藥期、藥檢合格。因此區分清楚無藥殘和零用藥的差別,並且在選購的時候認明有經藥檢合格的肉品,才是正確的觀念。

迷思二:溫體肉口感最棒、最新鮮。

                先想想看,傳統市場肉攤上的溫體肉,怎麼來?現行規定,禁止於傳統市場進行活體屠宰,因此以豬隻為例。豬隻經過拍賣、運送至屠宰場,處理完後再經過一段運送到肉攤。屠宰的時間大約從晚上九點開始,上到肉攤消費者買回家,可能是隔天早上九點的事。粗略估計中間經過1012個小時,夏天保存溫度在25到35度不等,不穩定的保存與運送環境,細菌以等比級數滋生,這樣的肉品,你敢吃嗎?

                除了溫體肉,消費者也喜歡吃「冷凍解凍肉」。什麼是冷凍解凍肉?大型進口連鎖的超市,販售的美國進口牛肉,從美國運送到台灣的過程,勢必是以冷凍的方式運送才符合衛生安全。但是台灣消費者喜歡吃冷藏的肉品,認為口感較佳,因此超市架上會經過退冰,變成冷藏肉,軟軟的,就能符合消費者認為是昨天現宰的假象,但是美國牛肉怎麼可能是昨天現宰的?而這樣的過程讓肉品從非常新鮮,變成安全衛生程度降低。

                 正確的肉品產銷環節,從動物飼養開始,牧場需要聘請契約獸醫師,經獸醫師進行屠宰衛生檢查、安全的肉才能放出屠宰場。合格肉品需貼有防檢局屠宰衛生合格標誌。分切流程:豬中心溫度36度藉由冷藏庫降至5度,雞中心溫度40藉由冷水降至7度後,15度的低溫下進行,分切後急速冷凍,以保肉品衛生安全。


               如此繁瑣的程序,消費者何以監督?一個解方是買符合產銷履歷驗證的肉品。每個程序都經過記錄且可批次追溯,並由第三方認證單位執行。肉品和蔬菜水果相比,更需要力求安全衛生,因此符合安全衛生的標準的處理流程是必須的。

迷思三:肉品偏食 

                 根據肉品消費市場的現況,消費者較少食用國產鴨肉、鵝肉、土雞,且多數消費者只吃特定部位,導致肉品分切販售極為困難。鵝、鴨、火雞的飼養技術佳,但國人較常食用豬肉、雞肉,甚至是食用進口肉品而非國產肉。發掘台灣的飼養場,並且進行輔導以推廣國產肉,是有心肉舖子的使命。做為生產端與消費端間整合的供應商,一方面推廣人到飼養、足齡生長、無藥殘的國產安全肉品,一方面整合台灣的飼養場,進行輔導、提供販售通路。

                
                 消費者如何加入支持國產肉品市場?從消費端要求生產者供應安全肉品,先提升肉品市場整體的安全衛生、讓獸醫師有用武之地,進階打造國產肉品的品牌、提升肉品品質,國內肉品業才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