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5

[買菜學堂]為什麼颱風後容易造成果實長不大?或者外表大重量卻過輕?(文/林弘仁,台大農發中心)


(編者按:本文的由來是因為蟹老闆有一些農友選擇了不施肥的農法,結果颱風過後發生果實普遍長不大,或者外觀大但重量卻過清的狀況。針對這個問題請教被蟹老闆2勢力強迫來當好食機顧問的弘仁,弘仁大大講解後,有一種神清爽豁然開朗的感覺,遂懇請、脅迫、利誘、拜託,用盡各種手段請弘仁寫這麼一篇「既通俗又深入」的農普文章。
不過,由於蟹老闆是專業讀者,不是專業編輯,所以只能從讀者角度幫大家畫重點,編輯方式也是從讀者角度出發去編成好讀的樣子,完全沒有美觀可言。歡迎擅編輯的朋友把文章拿去重編,嘉惠更多朋友。註明出處即可,無版權問題。)


文/林弘仁(台大農發中心)

為什麼颱風後容易造成果實長不大?或者外表大重量卻過輕?


翻開很多不管是果樹還是植物生理學的書,講了很多生理逆境的部分,但是很少有專門討論颱風造成的損害,這也不能怪這些教科書的作者,因為世界各地的果樹產地,除了佛羅里達州常常吃颶風之外,其他的地方大多風調雨順,所進行的研究也是多以大型氣候造成的旱災、水災、病蟲害逆境為主,真正有果樹大量產業、會遭遇颱風又有許多研究人員的地方,大概就是東太平洋第一島鏈了。而日本比較注重溫帶果樹,熱帶果樹的研究也幾乎都很少人深入去探討。

像是日本常常被颱風K到的九州大分縣,就有充分的教學網頁請農民如何在風災前後進行預防與復原的工作
  • 簡述果樹生長原理


果樹的生長分成營養生長繁殖生長兩個大的循環,兩個循環互相拮抗但也互相依存,因為果樹的整體生長勢是一定的,兩個循環瓜分同一個能量來源的情況下,如果整體能量可以餵飽兩個循環,那就可以達成平衡。

營養生長:包括展葉、抽梢、增加樹徑、修補損傷等等。
繁殖生長:簡單說,就是開花結果的一連串過程。

營養生長跟繁殖生長互相競爭出現拮抗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土壤肥力的組成、樹體營養狀況、是否受到逆境等,果樹學的研究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這兩種生長之間的關係。而簡單地來描述「樹勢」可以說是果樹新陳代謝以及光合作用的能力,能夠產生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的話,樹勢就越強。果樹學上著名的案例「六月落果」一個很大的成因就是沒有調整好營養生長和繁殖生長的平衡,樹體營養生長太旺壓迫繁殖生長,造成果實落果被樹體捨棄的情況。

  •  颱風逆境會造成甚麼影響


颱風主要會對果樹帶來兩個重要的傷害:一、強風造成枝條折損、葉片掉落、組織摩擦破皮等等的物理性傷害。二、豪雨造成淹水,根系窒息的傷害。另外在台東地區可能造成第三種傷害:焚風造成的高溫傷害。

而颱風逆境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1. 風力傷害枝條,造成許多的物理損傷,樹體就必須優先調配能量去修補,如果樹體本身存放的碳水化合物就比較少,颱風又吹掉了很多葉子,等於果樹都要吃老本再把葉子長出來,自然樹勢會衰落,沒有多餘的能量去餵養果實,果實就會停止發育。每一種果樹的果實發育階段不同,不過大多都會遵守一個原則,會有一個「膨大期」「充實期」

膨大期:是果實裡面的細胞分裂完畢之後大量的伸長。
充實期:是樹體努力填充果實裡面的組成,像是糖份、油脂、澱粉、蛋白質等等。

反之果樹在颱風受損後,如果快速恢復樹勢,就能繼續將能量供輸給果實。如果樹幹裡面儲藏的老本都不夠了,果樹就可能使出最終手段,將原本果實內部的組織分解回碳水化合物拿回來恢復營養生長(這就是一般俗話講的「倒抽」)。

2. 豪雨可能造成淹水,或是土壤裡面水分含量過高,空氣缺乏變成一個缺氧的狀態。植物的根就面臨一個窒息的逆境如果浸水的時間太久,根部可能就開始死亡,如此就又需要多餘的能量恢復根部的生長,不然沒有吸收水分的能力供給地上部的消耗,會造成整株樹的死亡。

  • 果樹的「自我保存」之道

 颱風之後樹體會優先修補損傷,因為不修補的話,病蟲害就很容易侵入傷口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同時恢復營養生長才能繼續累積能量。果樹是多年性的農業栽培,因此一年與一年之間的營養管理都會環環相扣。颱風是一種多元性的逆境傷害,所以造成的損害也相當大,為了要減少颱風帶來的損失,事前的防風準備、樹體大枝條的固定、事後營養的補給(一般說的「追肥」)、清園避免爆發病蟲害等等都是必須進行的工作。即使傷害太大造成本年度果實的收成降低,也必須在災後恢復樹勢,這類培元固本的工作沒有做好,可能會嚴重影響下一季甚至下下季的收成。

P.S. 弘仁表示,還有其他更深入的課題,例如「果實發育期間各種賀爾蒙的運作」,但這些比較複雜,留待有機會寫進階版再說(咦,挖坑?)

2017/6/25

關於水果後熟的點點滴滴


芒果是台灣夏天很熱銷的水果。但是,諸如芒果、香蕉、木瓜這類「更年性」水果,經常會遇到需要採後「催熟」的過程。(註)

2017/5/29

[買菜學堂]有機(質)之亂--有機?有機質?



文/陳思昀(台大農發中心)

「有機」這個詞非常微妙,可以是名詞或概念,在化學(科學)、生活(常識)、農業(法規)所指的不同,加上中文語言博大精深,講半天才發現平行線來自於「基礎認知」不同。


從巴拉刈禁用事件來看安全農業發展


草生栽培未來應該是果園管理相當重要的發展方向
文/林弘仁(台大農發中心)

前言-巴拉刈簡介、禁用歷史與爭點:
巴拉刈(paraquat)是一種接觸型的非選擇性殺草劑,主要的劑型有24%溶液跟50%水分散性粒劑,主要的作用在破壞植物葉綠體的光合作用,導致植物乾枯,在光合作用效果強的烈日下作用更為快速。因為他的作用非常迅速,沒有系統性不會隨著維管束移動也不會因為水流影響其他作物,而且在土壤內的分解速度也很快,是農民管理雜草上的神兵利器,可以大幅降低水稻田區的雜草管理成本,以及作為乾豆類機械採收前的全株枯萎用途。

2017/5/23

【張芳娟】雲林土庫 帶殼毛豆


產品規格
帶殼新鮮毛豆,每包1200克(2台斤),冷藏保存出貨
品種為高雄9號,台灣主要外銷日本品種~




【小毛豆成長記】
張大姊芊華健康農場內有機驗證的田區,從3月初開始翻土、整地、播種、施肥,經過了一個月漸漸長成了小苗,張大姊們也開始進入天天要到除草、撿石頭、挖土香的日子,雖然每天揮汗,只是簡單期盼今年能比往年收成更進步~
到了4月份毛豆們開花,開始結出小果莢,經過一個月滋養照料,田裡的毛豆莢終於開始飽滿,田裡也出現各種多樣生物。
離月底日子採收日子越來越近了,張大姐頭痛的說:「今年工不好找啊...,毛豆採收又費工,現在都在努力找工事先採收才來得及出貨~」

2017/5/16

2017/4/15 小生產者講座紀錄 「農食協力好生意-從日本小生產者支持系統,看台灣怎麼做」

農食協力好生意-從日本小生產者支持系統,看台灣怎麼做

講者:丁維萱(台大農推系及農推所畢業)
記錄:林君翰

過去宮崎縣儘管農產量相當豐富,農產品加工卻較不興。因農產加工品的產值往往能超過農產生鮮食品,於是政府擬定相關政策解決這樣的問題,也期望藉此增加相關的就業機會。

食品開發中心提供小農完整設備:製作可直接販售的加工品

宮崎縣食品開發中心是由縣政府委外的半公務機關,協助農友轉型並培力農民,以及提供技術諮詢輔助。在食品開發中心中設有加工實習室(實驗廚房),提供小農租借使用試做加工品,為生產者節省購買生產設備的成本。但其中的問題是農民試做出的加工品無法對外販售,於是食品開發中心在2014年蓋了一棟造價一億四千萬日圓的開放廚房(符合規格,人、貨品進出有限制,例如需要換衣服、規定洗手時間、著防護設備等),讓小農可以做加工品的試賣,並且提供諮詢與輔導。另外食品開發中心也設有符合國際衛生安全標準空間food lab,小農在此生產出的加工品可直接對外販售,具有明確的產品標示,生產過程嚴謹,不管是實驗廚房或food lab在旁都有衛生輔導員提供協助輔導。

2017/4/19

為什麼亞熱帶地區也看得到溫帶果樹?漫談落葉樹的冬季休眠機制 / 台大農發中心 林弘仁

落葉樹在冬季之前會將葉子落光,將養分儲藏在樹幹內休眠過冬(攝於苗栗)
文/林弘仁(台大農發中心)

前言說明:
在亞熱帶的台灣仍可以見到一些溫帶樹種,其中有許多政治經濟脈絡的因素,但本文要談的是植物的生理機制(也就是說,植物本身哪些生理條件支持了溫帶樹種可以成功在亞熱帶開花結果),社會政治脈絡的問題就不再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了。


還記得那首歌嗎?「梅花梅花滿天下,越冷它越開花.....」。雖然這種舊時代的愛國歌曲還滿令人不舒服,但是這兩句歌詞其實非常的有科學意義喔。梅
(Prunus mume L.)對於土壤肥沃度跟環境的要求,比他的其他親戚例如桃(Prunus persica L.)、李(Prunus domestica L.)低的很多,本身的樹勢也比較野放,所以成為國內在崎嶇山坡地種植的良好樹種選擇。那為什麼是「越冷越開花」呢?

2017/4/11

2017/03/18:其實豆製所手沖豆花親子課

/陳亮吟
/何柏萱

週六下午來到好食機,跟著小朋友們還有家長一起認識黃豆
「其實豆製所」設計了一系列小朋友參與的小活動,從豆花小子找豆花開始揭開序幕。循序漸進帶領我們從認識植物本身、豆漿製作,進入最後製作豆花的大工程。

2017/4/3

會吃自己的土?臺灣土壤起源與分化(1)/台大農發中心 陳思昀

影響土壤形成五大因子:母質、地形、氣候、生物、時間


土壤源於岩石,岩石源於地殼。土壤的故事要從地球開始講起。

地球,由中心往外,是一個鐵、鎳組成的金屬核心,被厚厚的矽酸鹽地函包覆,再加上薄薄外層地殼構成。地殼主要成分有氧、矽、鋁、鐵、鈣、鉀、鈉、鎂,同為礦物的主要成分。元素的比例影響地殼密度,俗稱的大陸地殼,含較豐富的鈉、鉀、鋁的矽酸鹽,而海洋地殼則是含豐富鐵、鎂等密度較重的矽酸鹽,兩種密度不同的地殼分佈在因高溫而有延展性地函之上碰撞擠壓,呈現多變的地貌。
我們知道,臺灣是由菲律賓海板塊擠壓歐亞板塊使地殼隆起所形成,地質學上來看,海岸山脈為菲律賓海板塊的一部份,在造山運動下,位於不同地形的岩石母質經過變質、侵蝕、搬運、沉積、風化作用,與氣候、生物在長時間交互影響之下,形成不同性質的土壤。
臺灣在風化作用與人為影響下,已少有性質均一的土壤,但還是可從氣候環境、地質、地形,了解土壤性質作為後續管理的參考。
在分類學上,學者依照分類系統特定的分類程序,確保每個使用者都依照同樣的邏輯加以鑑別、命名土壤。在11個土綱中,有幾個特色明顯的可先劃分出來。
最容易分辨的是有機質土(Histosols),就像是一般園藝店可以買到來自荷蘭、德國的泥炭土,有機質含量大於20%以上,性質會依分解的植體而定,在厭氧、潮濕、微生物分解緩慢的環境下生成。臺灣氣溫高、潮濕多雨分解快,不容易累積有機質,只在高山湖泊周圍或者排水不佳的濕地例如宜蘭的鴛鴦湖、桃園蘆竹鄉有零星發現。
再來是淋澱土(Spodosols),判斷依據土層是否出現物質淋洗沉澱形成淋澱化育層(常呈暗紅色),若淋洗作用強烈,可以觀察到E層。容易在冷涼的環境,雨水滲入砂質土壤的環境下形成,因此分布在高山針葉林一帶,太平山、阿里山等都有發現,土壤呈酸性。
灰燼土(Andisols;火山灰土),即為火山灰形成的低風化土壤。具有質輕、容易耕犁、保水性佳的特色,養分含量很高,也就是我們印象中說「火山灰土很肥」的特色,但是土壤結構容易吸附磷,降低植物根部能吸收使用到的磷,反而容易發生作物缺磷的現象,要適當補充。在北部陽明山和基隆都有發現,一般非常酸,耐酸性較強的植物才能適應。
氧化物土(Oxisols),是老的地層和土壤在潮濕環境經過長久風化後最終呈現的樣態。土壤剩下氧化鐵、鋁、耐風化的高嶺石和石英。主要分布在臺灣新近紀沉積母質堆積的紅土台地,例如桃園楊梅埔心、南投埔里。土壤養分、酸鹼值低,且鉀、鈉、鈣、鎂含量也少。

澎轉土(Vertisols),是最活潑的土壤。由鈣、鎂母質層發育而來,主要分布在東部。是一種具有高膨脹性的黏土,體積會隨著水分多寡膨脹收縮,乾燥時土屑會掉進產生的裂縫,遇水時裂縫再度封了起來,戲稱為會「自吞」的土壤。另外有次在台東有個造成人心惶惶的鬼屋事件,衛生所會自己發出怪聲,在雨後更為明顯,後來發現竟與此土有關,才讓民眾安心,讓土壤學家意外當了一次靈異專家。
最後一個較有特色易分辨的,是在長期缺水的乾旱地區才有的旱境土(Aridisols)。臺灣多雨氣候條件下不會生成典型的旱境土,但因為含鹽份高的土壤歸屬於此土綱,所以我們就有這個土綱了。分布在臺灣嘉義、台南等西南沿海一帶,雨量少、土壤鹽分隨蒸散作用上移到表土,累積高濃度的鹽類(>0.4%),結構密實堅硬,植物生長受限,必須要經過灌溉或排鹽,才可能適合耕作。
其實臺灣栽種作物的風味也與土壤、水文分布有關,先了解土壤種類與適合用途及作物,是適地適種的第一步,作為栽種新興果樹、買地、買屋參考。
各種土壤的剖面可到台大農業化學系的土壤調查與整治研究室網頁查詢。剩下的5種,比較相似不好區分,下回再說囉!(其實是因為GIF圖耗盡氣力)

#文章歡迎轉載或重新編輯排版使用,註明來源自[好食機]或[好食機食農教育部落格]即可。惟更動員文內容須經作者同意。

2017/3/16

小生產者─果醬製作食安自主管理重點

上次看到了曾家果醬搞剛的製作過程,這次我們來談談為甚麼製作果醬要這麼費工
 
         一開始的圍裙、帽子、手套是製作食品的基本配備,為了避免頭髮或手上的微生物跑進果醬裡,這些步驟雖然簡單,卻是很多人怕麻煩常常忽略掉的事情呢! 在清洗桶柑的過程,以菜瓜布仔細地刷洗果皮上的灰塵,避免異物跑進果醬中,之後還以廚房紙巾擦乾,避免清水上的微生物汙染果醬。這時眼尖的你可能會發現,之後明明還有一次加熱滅菌的步驟,為甚麼還要多這個手續,擦掉果皮上的清水呢一方面除了表示曾家的嚴謹外,減少加工前的生菌數也能確保後來產品的品質

2017/3/15

20170225:【曾家桶柑果醬】小生產者食安自主管理的實踐

【曾家桶柑果醬】製程紀實

作者:雅珺

清洗後的桶柑閃閃發亮
自來好食機後,討論小生產者加工時,蟹老闆總會講:前年(2015)小生產者加工輔導200人次的課程開了2次,實際上執行的不到10%,所以真正實行實踐的曾家果醬更是難得。

228連假裡的週六(2017/02/25),我們從台北出發,前往了竹北的曾紹明農園的”-真的是【曾家】無誤,聊天中才得知曾伯伯去年中身體有小有微恙,復原後,挺起身子照顧與收成了今年天生天養的桶柑,接著全家人一起身體力行實踐了小生產者食安自主管理。

此次小生產者-曾家果醬的簡易加工區:餐廳與廚房

2017/3/8

[蟹老闆碎碎唸]:突然想談談思考方法的問題



最近看到一些朋友感嘆或批評世人常常二元思考,讓我想起很久以前,寫過篇通俗討論「二元論」的文章,大意是說,很多人常批評別人思考二元論,但其實自己並沒想清楚到底什麼是「二元論」,因此搞不清楚哪些狀況下的「二元論」是不可避免甚至必要的、哪種狀態的二元論才是應該避免的。結果批評別人二元論,到頭來恐怕自己的心態才是最需要反思的二元論的。事實上,我也經常在與朋友的討論或論辯中,被諸如此類沒釐清二元論意思的朋友弄的糊里糊塗。蟹老闆不學無術,以前的背景是哲學和社會理論,所以想說就來重新來談這個課題,也當作跟日後有興趣一起討論各種課題的朋友,表明一下我思考問題的方式。

當年舊文是2005還在當學生的時候寫的,後來2010年有PO到臉書,這文章對當時的我來說,已經是很平易近人的書寫嘗試,但今日看起來,還是很拗口,不怕抽象式繁瑣的朋友再揀去看吧(舊文連結:https://goo.gl/ssqQsw,其實抽象的討論有時更為扼要)。今日重寫這議題,我想重新透過一些例子來說明,以扼要釐清到底我們該反思的哪一種二元論。

l   我們有可能完全避免以二元方式簡化複雜的現象嗎?

舊文中,我提出有一種無可避免的「認識的二元論」,意思是說,在我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會涉及到對事物(或者事態)究竟為何的辨識,比方說,我們感知一樣東西,難免會涉及到去指稱這東西是什麼,例如:這是紅色、這是農作物、這是女生….等等。儘管我們可以很警覺地告訴自己,事情是多樣的(例如紅色不只一種紅色),但只要我們開始指稱、辨識某樣東西是什麼的時候,我們潛在就進入了一種「A或~A(非A)」的二元邏輯系統,也就是說,當我們指稱一樣東西是紅色(A)時,那就意味著我們至少知道他不是「非紅色」(~A)。這裡無關乎我們可以進一步對「A」和「~A」各自進行多詳細的次分類,認識事物的過程總難免進入這種指認事物的二元邏輯。在行動上更是如此。例如,假日清晨睡夢中醒來,外頭天氣冷颼颼,好想躲在被窩繼續睡,但肚子餓了想起床吃東西,儘管我們內心可能經過很多複雜的掙扎(例如想像等一下吃什麼、在被窩中感受身體溫暖的舒暢),最終總得決定要不要起床。在這裡「要」/「不要」,便是另一種典型的二元選擇。當然,關乎信念價值的行動選擇,我們更是會深刻體會到,必須在「做」/「不做」之間進行決斷的二元處境。

如果我們傻呼呼徹底要求自己不有沾染一點二元化約的矛盾,那麼,我們便會成為懷疑論者、行動上的侏儒,甚至,變成停格的人生。也就是,不敢判斷任何事、不敢決定要或不要,甚至,完全不知道下一秒要怎麼辦。

l   「形態上的二元論」是人們最常批評的,但其實未必所有的批評都合理,有時候只是一種廉價表現進步的修辭或者逃避的遁詞

延續這種「認識的二元論」,我們會遇到一種我稱之為「形態二元論」的情境。如前所說,我們在認識事物以及行動的過程,難免會進入A或~A的狀態和選擇。但,「A」和「~A」其實是很複雜的,但有些人會很單純化就將A看成一種狀態,~A是另一種狀態。例如,一些朋友,看到中性打扮的人,最愛一直問:這是「男」的還是「女」的;但,就算不是「男」的,也未必是「女」的(反之亦然)。而且,「男」或「女」也可以很多種樣態,不限於某種狹隘的想像。

這種形態的二元論大概我們最常見到人們用來批評別人的語言。比方批評他人用「有機」/「慣行」來分類太二元化約、用「政府」/「民間」來對比太二元對立。事實上,諸如這樣的批評,有時候卻不一定合理。關於這一部分,我舊文中寫了一段話,我覺得現在沒辦法寫得更好,就先沿用:

「『形態的二元論』雖然容易過度化約社會實在的複雜,但是,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形態的二元論』卻經常是面對生活世界繁複必須的一個起點,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面對現實社會世界的繁複,每件事都要在形態上細膩地分類,那麼,社會生活恐怕將不斷的「停格」,而無法流暢的運作下去,因此,為了使社會生活穩定且流暢的運作,『形態的二元論』往往作為日常生活社會世界交往的一個起點或策略,只有在特殊的情境下,我們才仔細細分事物的類型,而不會隨時隨地的對每件事都進行著多元形態的仔細考查。換言之,形態的二元論』乃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用以保持生活節奏流暢的必要策略。例如在一般日常語用中,人們常用『黑/白』來簡化顏色,或者用『城/鄉』來簡化城市類型;但是這種語用中的形態的二元論』並不表示人們天真地認為就只有『黑或白』、『城或鄉』,毋寧說,『黑』、『白』之間或者『城』、『鄉』之間是一種光譜,這之中還蘊含各種介於中間複雜的形態(比如說『鐵灰色』等等),但是社會生活中並不需要每次都辨識的很清楚,因此,只要日常生活可以持續運作,類似『黑』/『白』或者『城』/『鄉』這樣的化約就足夠了。不過,這裡的關鍵仍然是,這只是一個起點,並且,構成『形態二元論』的兩端不是對立而是光譜的關係,中間蘊藏各種複雜交錯的形態。 

然而……這種『形態二元論』充其量也只是化約繁複現象的一個起點,假若人們忽略了這一點,而把這個起點沈澱為一種社會文化穩定的分類結構,那麼,此時的形態二元論』就值得反省和批判了,因為僵化的型態二元論,將造成社會世界中,許多沈默的受害者。

事實上,形態的二元論,不僅作為一種常人日常生活的策略會常出現,在另一些情況下的出現也是有價值的。例如,當我們思考一個現實複雜處境的時候,先以理論理性訂出兩種在邏輯上具有對比性的理念形態,從而作為我們思索當前現實處境的一個座標,那麼,這種理念類型的二元對立便是具有價值的。例如,「政府」與「民間」,儘管現實上這兩者有著各種複雜的交織關係,但無論在權力使用還是在資源運用上,都具有結構性的根本差異乃至一定程度的衝突,因此,當我們在思考現實處境時,暫且將「政府」/「民間」,作為一種對比的概念「二元化」非但無不妥,甚至有助於我們釐清現實的複雜(只要我們謹記這種對比只是作為一種認識現實複雜的座標,而不要忘記釐清當中的複雜性就好);相反,刻意無視兩者者根本上的差異與「對立」,反而可能成為既得利益者為了模糊自身責任或維護不當利益的遁詞。同樣的,在農業上,就「人與環境」關係這個世界觀的角度,在概念上區分為「有機農法」/「慣行農法」兩種理念類型的對比並無不妥,前者在理念上追求的是農事生產過程中,人與環境中其他生物的最大共生可能,甚至將環境效益放在經濟效益之前,而後者則是在理念上追求人類在農事過程中,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可能。只是我們同樣要謹記,現實上,純粹追求環境利益的「有機農業」或純粹追求經濟效益的「慣行農業」並不存在。我們無寧都是在現實中找兩種理念類型不同程度的混合。

簡言之,僵化的形態二元論確實需要遭受批評,但非僵化的形態二元論,則不僅不應批評,甚至有其必要性,特別是當我們思考倫理課題的時候,更是需要在理念型是以二元事態來為現實處境提供思考的座標。可惜,這樣的論述常常會被扭曲為是在指稱現實狀況就是如何如何,這種誤解或許是不小心的廉價進步表現,也或許是刻意,其實大可不必。當我們面對眼前事態僅以眼前狀態去評價,而缺乏以理論理性建構一個框架為可能犯下錯誤進行檢視時,眼前看似良善的行動,很可能正在創造一個惡的結構,假以時日,這個惡的結構可能吞噬掉所有的當初良善的意志(這類的歷史教訓應該夠多了吧……)。

l   最該批評的二元簡化以及延伸

我認為,最該批評的,其實是「價值心態的二元論」,也就是說,「二元論」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對世界的複雜過於簡化為只有兩種,而是對事態的分類給予了僵化的價值排序,並依此價值排序無限制的推演下去。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只是對事態的分類粗糙,那頂多就是認識的不夠細膩,就好像有人認為黑白照片只有黑和白,我們頂多就是「批評」他忽略了很多灰階。然而,認識的不夠細膩,本身並沒有太多值得批評的地方,真正該批評的是,當我們對事態的分類中,往往直接把某種事態連結到某種未經反思的必然價值,並且,由此推演各種這世態必然隱含的其他意義。這樣的「價值心態的二元論」才是最需要反省的地方。

例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上,總會遇到一些人在直觀的感受上令你感到「喜歡」,某些人令你「厭惡」,從而我們容易因此將前者視為「好人」,將後者視為「壞人」。如果說,這種區分只是作為一種日常生活的策略,以方便個人在人際互動上趨吉避凶,那其實也還好;但是,如果因此認為「好人=凡事都良善」,「壞人=什麼都壞」,這就大有問題了。嘴巴甜蜜的,可能口蜜腹劍;嘴巴兇殘的,可能私下非常善良。同樣的,某個令你討厭的壞人,可能只是在你個人生命經驗中,或者在某個面向上的樣態而已。

說穿了,價值心態的二元論,就是人們心裡其實很容易因為某種未經反思的經驗累積、或者不知基於什麼理由的無邏輯連結,形成一套「不合理的個人知識系統」,乃至當遇到現實處境某種事態時,就直接套到內心那套已建置知識系統,對眼前的事態進行無理性的推演和判斷。這個時候,其實你並沒有認識到眼前的事物,而是你僵化的價值心態投射出了你對事態的想像。這種人常常還自以為義地使用強烈的語言與修辭表達和推演的事態的對與錯,強烈到明明擺在眼前的事實(例如字句)都能讀錯(別掉到二元論心態以為我的意思是說,強烈表達事物的對與錯就一定不對,我說的是,強烈到無視眼前事實的自以為狀態)。另外,價值心態二元論的另一種變形就是用「動機論」去論證一件事,但事實上,當他用以解讀某個人的行為動機從而以該動機去解釋其後所有的行為時,其實只是再次投射自身僵化的二元心態。

舉例來說,我之前一篇文章寫到對具有官方媒體的一些想法,就會有朋友自以為義的來興師問罪說:所以你是反對民間拿任何政府的資源囉?事實上,我的文章完全無法推演出這樣的結論,而且,就算是拿政府的資源也有好幾種不同的拿法,重點不是拿不拿,而是怎麼拿(例如究竟是標案、補助、抑或是政府直接撥預算巧妙地透過法規的縫隙流入民間),以及運用政府資源所達到的公共性目的等等,這些不同的路徑及其後果,都需要好好討論才能有答案論斷是非。另外,也有朋友批評就是老舊思維僵化地反對政府成立媒體,但明明我句子寫的是:「農業圈不會反對農委會投資成立一個詳細闡述官方政策、站在官方政策立場的農業媒體……畢竟公部門的媒體花的是人民的稅金,對公共資源的使用上也與民間團體站在不同的位置,因此行事風格當受到不同的規範與限制。(反過來說,這也是…..公部門媒體在發展上必須承擔的結構性困境……」這句子怎麼讀都不是單純的贊成和反對。然而,困在心態二元論的人,就會陷入以為檢討某件事情時,就表示一定是反對某件事,從而以這樣的動機論去進行解讀,並套上從自身價值系統衍生出來的各種判斷。


這種「價值心態的二元論」是非常深層不易察覺的,它其實就是我前面所說,把本來為了方便日常生活運作、作為認識事物起點的「形態二元論」變成僵化體系的心態結構。而且,當我們把形態扣上價值判斷時,往往就會無限制地順著價值判斷一路推演下去,進行整個世界變成了「僵化的好與壞」、「僵化的善與惡」、「僵化的贊成或反對」……諸如此類。這樣一種二元心態,才是人類理性需要努力突破的。誰都會犯這樣錯,當然包括我。

2017/3/2

2017/02/18:彰化二林 啟彬大哥果園共學團


有吃過啟彬大哥動物園火龍果的朋友,每年到了夏天火龍果產季的前後,就會開始想念那份清甜、富有層次的火龍果滋味。很讓人難過的是,去年啟彬大哥的火龍果園因為連續兩個颱風來襲幾乎沒收成,一月份的時候有螞蟻肆虐,加上潰瘍病的狀況嚴重,去年可以供應的火龍果銳減,園子裡的果樹至今也奄奄一息。


2017/2/21

2017/01/15菜市長產地拜訪:苗栗范大哥橘園&談大哥菜園

1月份的菜市長產地活動是到苗栗拜訪桶柑農友范大哥和葉菜農友談大哥。

連續三年來范大哥的柑橘園拜訪,有菜市長的小朋友是第三年參加了。對於果園多了份親切熟悉感,在果園裡抓蟲、拔草、採金桔玩得不亦樂乎。
范大哥從轉型至今第三年,除了初期面臨產量下降、年柑季節性消費的問題,最明顯的是因為種植規模大,友善環境柑橘的品質難穩定。范大哥開始朝柑橘加工品發展。當天范大哥和妻子準備了豐盛的饗宴。桔醬白斬雞,使用酸桔做為香味來源、金桔做為甜味來源;橘餅製作的饅頭。
范大哥的橘餅採傳統爐灶、柴火慢火燉熬。慣行農法使用農藥除柑橘病蟲害,柑橘表皮有殘留農葯之虞,不適合高溫長時間熬煮煎製橘餅,范大哥的有機柑橘正是很好的原料來源。 


橘餅的食用可以將橘餅加入麵粉製作饅頭,或是製作橘餅風味的麵包,亦很適合佐配土司直接品嘗。范大哥橘餅還受到吳寶春的青睞,特地前來了解橘餅熬製的過程。這樣的農家古法手作是我們很支持與認同的,唯小型生產者加工過程的食安需加強輔導,這也是我們與范大哥合作需加強的下一步。

下午我們到談大哥的菜園,以往菜市長主要跟談大哥共購葉菜和少量的雞蛋。

這次也介紹了談大哥的養雞方式給菜市長認識。除了在飼料上用心調配:使用食用級的大豆、燕麥,牡蠣粉,讓雞隻在溫室中輪動除蟲、除草、施肥的做法也讓小朋友們覺得很有趣。目前談大哥的雞隻是請合格的屠宰場屠宰,但是因為規模小的農民較難提供分切的服務,我們的另一位農友林大哥也是面臨這樣的問題。所以小農的雞多是以全雞的方式提供給大家。
當中有菜市長邀請菜咖一起來參與產地拜訪的活動,消費者見到談大哥很興奮的說:「原來我們每週就是吃您的青菜和雞蛋阿!」


有位菜市長看到談大哥的雞,剛好最近有養雞的念頭,談大哥立刻大方贈送一對小母雞給菜市長。可說是直接派「代言雞」駐點當店長啦!

圖文/柏萱

2017/1/15

[蟹老闆碎碎唸]上下游的那則報導及好油的評論有感:不同立場間的討論與合作真的那麼困難嗎?



幾日前上下游關於雌激素的報導,引發好油猛烈抨擊;上下游回應後,好油又加碼抨擊。那事件無疑是這段時間「圈子內」的大事。坦白講,兩邊都是蟹老闆不錯的朋友,我聰明點,應該閃邊不說話,誰都不得罪,不要評論這事惹一身腥;但我仍希望這事件在煙硝味之外,可以留下一些正面反思的意義,因此,甘冒大不諱還是碎碎唸一下。望請兩邊的朋友見諒。
前天,我特意約了小非碰面。原因無他,我想這段時間上下游飽受批評,加上人事的劇烈動盪,應該是挺難熬的一段時日,作為朋友,基本的關心與鼓勵是應該的。更何況,我一直記得,我創業第一年什麼都不懂時(那時候還不算認識小非,我知道她,但她應該還不知道我是誰),小非對我們是給予不少的鼓勵。不過,我倒也不會因為這樣偏袒小非,畢竟好油對我們幫忙也不少,農民遇到一些技術的困難,好油也多能盡其力幫忙解惑。因此,我就事論事來談一下我對這事件的看法。

  • 上下游報導或有爭議之處,但好油的批評更顯過當
  坦白說,認真讀一下上下游的內容,再看好油的評論,我是真是覺得好油在這事件的批評上,超過了正當評論的分際(好油,我直話直說,請見諒)。好油有些批評或意見我是可以接受,例如,他批評上下游的報導缺乏對烏魚子產業可能造成的衝擊、批評上下游沒有抽樣送檢、引用資料有問題或不足、或者認為雌激素的健康與環境風險有不同的見解等這些意見,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也具有繼續對話討論的價值。但至於好油對上下游報導動機的揣測、以及幾近謾罵式的攻擊,說真的,就非常不以為然了。我真的是忍不住要提醒,文青別鬼扯雖以賤文體著稱,但鬼王所創的那種賤文體是一種satire,而不是無的放矢的飆罵人啊!
談談我不同意好油的地方。
  首先,我就不同意好油這樣批評上下游那則報導的「玹外之音」:「上下游做這則新聞,其實是一間與上下游創辦人關係友好的水產供應商告訴他們,上下游也做過許多這間水產供應商的正面報導。這個水產供應商剛好有養殖烏魚,而他的烏魚就剛好是無使用雌激素的養殖,強調全天然比例,而他的烏魚子產品,也比市面上的烏魚子產品貴了許多。上下游只是剛好報到烏魚子的新聞?還是該說是典型的文青行銷術?別人壞壞才很便宜,我好棒棒才我很貴。」好油甚至直接點名上下游的消息就是來自湧升海洋。
  看到這裡,我真的要笑了,相信認識湧升都會想笑(不信問鬼王,他跟湧升也認識),因為湧升鼓勵大家吃烏魚,而不是烏魚子啊……,烏魚子根本不是湧升銷售的重點啊!我們剛好辦過湧升關於冬季魚產的演講,湧升的重點是永續漁業,鼓勵農民盡量以順應自然的方式養殖(至於湧升的永續漁業主張是否合宜是另一題,在此不論),因此,他們的做法是和農民契作,公母都收,並鼓勵消費者多消費烏魚肉及烏魚肉的加工品,不要只吃烏魚子。因此若說湧升藉此要打擊烏魚子產業,好讓自己野生烏魚子好賣,那真是笑話了,湧升根本沒多少野生烏魚子可以賣啊,他們賣的是不好賺的烏魚啊……好油這評論,凸顯的只是捕風捉影啊!
  再者,回顧上下游的文章,我同意好油所說,文章讀起來確實有暗示烏魚子可能有造成健康疑慮的風險,若要有這樣的暗示,確實能有更嚴謹的資料佐證比較妥當,因此這篇報導在提出雌激素的風險強度上是可以檢討(例如標題和粗體字過重,容易變成焦點,反而忽略了全文討論更多的漁業署管理問題)。即便如此,上下游提出雌激素的風險卻仍不致有根本的錯誤。畢竟雌激素具有潛在致癌風險是事實,因此,業者或主管機關理應對此種添加物主動揭露風險並加以管理,在業者與主管機關沒有善盡義務的情況下,第三方提出合理的懷疑,並沒有根本上的失當,頂多可以說,上下游應考慮自身的影響力在提出懷疑時可能造成的後果,因而需要更謹慎使用文字。(但,好油影響力也很大,他自己的文字都用成那樣子,因此要批評人家這點也沒甚麼說服力就是了……哈哈。)

換言之,上下游的報導可能造成消費者對烏魚子消費卻步的後果,但,並不能因此就說這個後果是上下游報導的動機啊!這是典型過度動機論推測的邏輯謬誤啊!

  此外,好油繞著這一點的一些論辯,我其實也覺得說服力不足啊。比方,拿了某業者的檢驗舉證人家沒有殘留,可是,我們都知道,管理的重點在源頭,而不是後端檢驗。況且,我們對台灣業者自送檢驗的證據力有多少都了然於心,為了鬥上下游,拿我們都知道證據力有疑慮的資料來攻擊對方,似乎也是自損好油自己一貫強調嚴謹科學的形象,何必呢?
  至於辯雌激素到底對環境和健康有沒有影響?這真的嚴謹的科學問題,我也不知道,只能盡量看雙方的資料。但基本上我認為這本來就「科學積極」和「科學保守」兩種基本邏輯心態的差異,前者態度是:「未能證明有害的都當視為無害」,後者則是:「未能有充分證據證明無害的都應視為有風險」。這兩種立場本就是涉及值設定的根本差異,辯論到天荒地老也沒有答案啊!關於這種基本價值設定的差異,採取各種詆毀對方人格的方式去批評,也只是在自己同溫層中尋求掌聲而已,有甚麼意義嗎?為何不能好好的聆聽對方,試圖尋找彼此能接受的折衷點呢?畢竟現實上,我們都是要在這個日漸嚴酷且惡劣的環境中一起生活啊!
  
  • 人身攻擊式的批評引發上下游與農傳媒之間惡性競爭的聯想實在不智(兼談對農傳媒的期許)
  另外,好油其他人身攻擊的批評更不應該!像是對上下游,乃至小非個人的攻擊。討論事情就討論事情,幹嘛扯人家家人?而且質疑人家家人加工沒申請也是無的放矢啊,而且也沒講清楚是質疑沒申請什麼,似乎在暗示人家違法,這比好油批評人家的更嚴重啊!假如說好油質疑的是人家沒申請加工廠就上通路賣,那好油可能是搞錯了,因為法令從來沒有規定要有加工廠登記才能上通路合法販售(我在食安高峰會、食藥署會議、以及小生產者食安管理討論會中,三次與食藥署掌管該業務的長官確認過,法令並沒有規定要申請加工廠才能上通路販售。不過或許好油指的「申請」不是這個意思,那就是我誤會了。)

  而像是批評上下游變質、「學好三年,學壞三天」等等,說真的,我覺得真的是吃上下游豆腐,很糟啊!大家同時圈內人,難道我們不知道上下游最近整個最核心記者全部離開了嗎?甚至大部分到了同一個新成立,具有公部門色彩的農傳媒嗎?上下游在此之際,需要重整團隊,重新培養記者對農業的熟悉和專業度,以及重新摸索主題,這很正常啊。做為圈內人,這時候應該是幫忙上下游吧,而不是這個時候落井下石笑他們啊,這些訕笑,無異也是在暗示由於過去撐起上下游成為台灣農業媒體第一品牌的記者都轉到農傳媒了,現在農傳媒已經取代上下游,是台灣最專業的農業媒體。然而,「以公部門資源辦農傳媒來幹掉上下游」是政府和人民期待的嗎?我相信農委會絕不希望如此,也非辦此新媒體的初衷。旁人,特別是作為農傳媒重要專欄寫手的人,卻挑起這樣的對立聯想,實在不好啊,何必造成兩邊惡性競爭的心結呢?(p.s. 在此,我甚至想發起一個活動,邀請各位專業或關心農業議題的朋友,在此刻多多供稿的上下游,就算有供稿給農傳媒的,希望也能同時多寫一篇給上下游,或者乾脆把稿子給上下游,然後建議農傳媒直接轉用上下游。我們用公民力量來促成公部門的媒體和民間的媒體合作,同時提升兩邊的素質,也有助於雙邊的議題區隔,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嗎?)
  既然說到這裡,就聊聊農傳媒吧。當然,農傳媒裡也不少不錯的朋友。老實說,農傳媒在議題設定和形象上,確實是頗像上下游2.0,這樣做雖然沒有什麼不對,但既然如此,何不與上下游採取合作方式,看是以聯合報導方式,或者像是農傳媒與文青別鬼扯的合作模式,開闢上下游專區就好呢?如能整合民間不同立場的農業意見,又避免與既有的民間農業媒體形成對立的競爭,豈不是多方共贏的局面?特別是做為公部門色彩的媒體,若能是這樣角色,相信也有助於建立農委會與民間各種不同意見之農民團體的信任關係不是嗎?我想,農業圈不會反對農委會投資成立一個詳細闡述官方政策、站在官方政策立場的農業媒體,但不會樂見這個媒體成為農業言論的東廠或者殲滅或收編其他農業媒體的怪獸(註)(我相信社會樂見的是,能與不同意見溝通,但不是鬥爭的公部門媒體;要與既有媒體議題設定區隔,報導其他重要但還沒有人做的題目的公部門媒體)。畢竟公部門的媒體花的是人民的稅金,對公共資源的使用上也與民間團體站在不同的位置,因此行事風格當受到不同的規範與限制。(反過來說,這些也是農傳媒做為公部門媒體在發展上必須承擔的結構性困境……
  話說回來,與小非聊天的那幾個小時,我實在也佩服她對最近這些事件那種雲淡風輕的態度與氣度。聊天中我問她,怎麼看待上下游核心記者在豐年社底下成立了農傳媒?以及怎麼面對上下游的核心記者都離開了的困境?小非倒是很瀟灑地表示,上下游的記者能夠去為國家服務,並不是壞事,她也樂見其成。只不過,農傳媒作為公部門色彩的媒體與上下游作為民間獨立媒體的角色距離,難免會因為立場上的扞格以致老同事之間變得有點尷尬,但這也只是沒辦法的結構困境,她對於過去夥伴走進公部門媒體的選擇,沒有負面的評價,甚至也給予鼓勵與支持。至於走光了記者這件事,小非也不改樂觀,認為換來新記者,新的人視野不同,報導的面變廣了,也不見得是壞事。 (p.s. 必須說,這是我當天跟小非碰面聊天中她所表達出來、以及我所感受到的,但是我想實際與小非互動的當事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究竟真實如何,只有他們當事人自知。我對這些恩恩怨怨不趕興趣,所以也沒有打算深入探究,僅在此表明我對小非的評價僅來自我個人片面的經驗陳述。)
  • 不同立場不一定要敵對啊!想想鬼王和蟹老闆
事實上,不同立場,無論是官方和民間,或者文青派和產業派,真的也沒那麼難溝通。認識蟹老闆的人都知道,我跟鬼王立場幾乎完全天南地北,但卻是好的要命的朋友。套句鬼王每次跟我辯論時講的話:「你講的意見我幾乎沒有一句同意」,但我跟我鬼王始終謹守一條分際:就事論事。所謂就事論事是這樣的態度:有些事屬於資料事實層面,那就互相幫助對方釐清事情,而在事實之上的價值選擇與詮釋,說服不了對方的時候,那就互相尊重,甚至還會基於朋友的立場,互相幫助對方實現他的理想世界。而面對資源有限造成彼此可能的競爭時,鬼王和我則會坐下來尋找共生合作的模式,真的找不到共生模式得競爭,我們也會讓彼此感受到是在君子之爭的範圍內競爭,必且互相祝福。

  唉,世界這麼複雜,有誰是一定徹底地對、徹底的錯呢?世界這麼多變,誰知道,今天的敵人不會是明天的夥伴?凡事還是留點餘地吧。
----------------------------------------------------
註:這一段文字引起一些朋友的不悅,但卻是誤讀我的語義。在此澄清:


朋友說,我po文中寫到農傳媒是東廠在汙辱人,坦白說,我對這樣的情緒是可以同情和理解,但對於對我這樣的指責,我也是頗為憤怒。因為我的文字從來不是那樣啊。於是,我就請朋友把原文貼上來討論一下,釐清誤會的根源。朋友認為讓她(們)跳腳的原文是這樣的:
「我想,農業圈不會反對農委會投資成立一個詳細闡述官方政策、站在官方政策立場的農業媒體,但不會樂見這個媒體成為農業言論的東廠或者殲滅或收編其他農業媒體的怪獸」
如果是這一段,我想我的意思很清楚,我指的「不會樂見」是指對農傳媒未來發展的期待,並非是指它現在如此。為何會特別指出來呢?很簡單,我認為這是公部門媒體在結構上必然會遇到的困境,我們的歷史經驗也是歷歷在目。但這並非無解,而是需要很大的智慧,甚至是制度設計上的巧思。
舉例來說,我認為與民間媒體用合作取代競爭或許是一個方法。但一位朋友就會反駁我:有看過蘋果日報社聯合報專欄嗎?然而,這正是我認為的問題。當用蘋果和聯合來舉例時,就表明了我們採取「競爭」的框架來思考農傳媒與民間農業媒體的關係。我認為,這樣的思考框架是危險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思考框架,容易陷農傳媒的發展於東廠的不義(請注意,我講的是這樣的發展容易如此,不必然如此,這只是一個提醒)
應該先說明一下我對「東廠」這一形容詞的使用。我的用意是要對比民間的「托拉斯」。意思是說,在民間的組織如果長的很大乃至於對市場形成壟斷性的力量,我們就叫做托拉斯;而公部門的媒體組織如果變成這樣,我想來想去,覺得「東廠」是不錯的類比,這大概是我用這個詞的原因。不過,我還是得說,我指德不是現在,而是說,如果沒有謹慎去思考公部門在結構上的困境,很容易就會陷入這樣的狀態。
什麼樣的結構性困境呢?
1. 公部門媒體的資金多數來自於政府,為政府政策辯護在所難免。但如何政策辯護?溫和,那會沒力,力道過大,變成壓制公共討論。
2. 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成群結黨本是常態,如果是民間組織聯合起來打群架也是理所當然,但具有政府部門色彩的組織就尷尬了,「聯合起來」當然沒問題,但打群架就會出問題,唯一能做的就是「聯合起來合作溝通」。如果是這樣,作為跟政府媒體親近的社群、友人,該怎麼拿捏好分寸,彼此形成默契,就顯得重要了。聯合起來(這種聯合經常是基於人際發展自然的聯合,到不一定有人刻意串聯)形成協助政府與民間溝通的網絡是重要的,但很容易就變成聯合起來打壓不同意見的攻擊型論述。怎麼聯合也是一大考驗,合作和收編本來就是一線之隔,沒有絕對的答案,只有操作的細膩與否。
3. 資金來源來自政府,就難逃民間對其資源使用公平性的要求與監度的要求,但這些都會造成公部門組織反而難生存的困境。為求公平性,就不能太重視市場績效,而這又會造成組織無效率的困境。
總之,我要講的是,我那一段文字並非在說明現在的農傳媒是東廠,而是說,作為公部門的媒體,會有這個發展的困境,而若不能克服這樣的困境,成為不好結果不會人民期待的。
我想,這些都是理性討論的公共議題。最後,拿一個小故事結尾。一位朋友認為我講農傳媒不中立,我反問,為什麼我做為民間的組織為什麼不能有特定的立場要中立,我又哪裡不中立?又,為什麼不是要求作為公部門色彩的農傳媒要中立?反而要求民間評論這事情要中立?又,什麼叫做中立?
我認為,講事情本來就一定要有立場,無立場講起來就沒甚麼可看性。在有立場的情況下,「中立」只能建立在開放的論述場域,而不是去限制不同立場的發言。因此我不會接受這種理由的要求,但若像是今天朋友跟我提的,我的說法不清楚可能衍生誤解,則我認為有進一步說明之必要。

2017/1/13

2017/01/10:24節氣與台灣傳統海鮮:冬季最終回

講者:湧升海洋總經理 徐承堉

        這段時間由好食機與湧升海洋合辦的24節氣與台灣傳統海鮮」系列課程今天進入了最終回完結篇。
        
         本系列課程以二十四節氣為主軸介紹當季海產、當地海鮮除了讓消費者了解依著不同節氣順應自然本就存在的台灣傳統海鮮種類,最終目的在於推動海洋環保運動,希望消費者能共同維護台灣漁業的永續發展。


依著專業背景及從事漁業多年的老道經驗,徐總經理為我們解說與節氣、海鮮有關的諺語,從中一窺過去人們的生活方式及老祖先智慧。
                
         從諺語中能了解到海鮮生產與節氣息息相關,像“冬至烏,卡肥豬腳箍”此句諺語可以發現冬至時產的烏魚比豬腳還肥美,因為此時將邁入冬季,烏魚體內已蓄積許多能量準備過冬。
        然而徐總提到,隨著養殖技術與捕撈技術的演進,現今社會生產海鮮的方式已經不完全是依著季節生產,因此季節不再是挑選海鮮的唯一標準。

                

          在50年前由於很少養殖海鮮,幾乎不需要擔心養殖用藥等汙染問題,也因當時尚未出現冰箱這項發明,人們為了要延長海鮮的保存期限,多以曬乾或鹽漬處理;而隨著冷凍技術的改變,「冰」的出現,成為了遠洋漁業得以擴大的關鍵。

那什麼魚最能代表台灣呢? 

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大家絕對不可不認識“烏魚”。
徐總分享「在過去淡水河中數量最多的魚種正是烏魚!
那現在呢烏魚都去哪了?
其實到現在淡水河中應該也依然存在許多烏魚,只是我們離開淡水河了。」



現代大部分的人聽到烏魚第一直覺大概就是想到烏魚子,但徐總說其實最早以前人們都是吃整條烏魚,直到日本人來台殖民發現台灣盛產烏魚,加上當時勞力便宜,因此在日治時期日本人便教導台灣人如何製作烏魚子,大量外銷到日本販賣。

烏魚本身其實是非常美味的海鮮魚類,湧升的烏魚經分切處理,拆封後簡單可料理;經過鹽漬的烏魚,課程當天謝老闆示範:解凍開封後舖在盤子上,不論用清蒸或烤箱烤,都能輕鬆吃到烏魚有彈性的肉質和鮮味。現場學員也驚呼,原來烏於這麼好吃。

        因此湧升在過年期間,推出團圓烏魚組,內含烏魚和烏魚子,鼓勵消費者可以多重視烏魚媽媽的存在,不要只記得兒子(烏魚子)!

歡迎加入社區共同購買訂購:
https://goo.gl/forms/AoiDoIFwxg6nf1b02 (雲和取菜點:1/19菜單)
其他菜市長據點:
https://goo.gl/RXhQQL





在了解季節與海鮮的關係後,消費著們最想知道不外乎是: 該如何選購?


        節氣海鮮最終回,要讓大家帶回去最重要的概念:徐總建議其實並沒有特別推薦的節氣海鮮,建議大家盡量多樣化的食用海鮮,若只單一或特定吃某種海鮮,容易造成業者大量集中捕撈或人工養殖,進而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
       在挑選海鮮時,主動向販賣的人問清楚海鮮的來源,如:在哪裡生產的是海撈的還是人工養殖的「多問」絕對是挑選的唯一訣竅。透過消費者多多詢問,也能鞭策業者資訊更為流通,整個漁業就有進步的動力。

若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湧升所推動的責任海鮮指標,可點選下面關鍵字獲得更多資訊:
烏魚責任漁業指標湧升海洋

文字記錄:何怡儒

編:何柏萱

2017/1/5

曾爸爸桶柑~2017喜樂復出

加入菜市長之後,每到特定季節,就會開始想念XXX種的OOO,好像非得要吃到這一味,今年才沒白白過。也就是這樣的口腹之慾,驅動我們定期關心朋友──為土地努力的好夥伴.......


有鑑於去年好食機來不急協助曾爸爸桶柑,懇請 上下游市集 協助推廣。今年很早我們就開始跟曾家人聯繫,希望盡早開始籌畫,不料卻聽說了曾爸爸身體微恙、正在休養,今年不確定可以供應桶柑的消息。還好才一兩個月,曾爸爸已經逐漸恢復健康,曾家子女們開始忙碌起來,因為酸酸甜甜、天生天養的曾家桶柑要喜樂復出喽!!

2016/12/31

[蟹老闆碎碎念]關於雞蛋改用一次性包材的爭議:嚴格落實管理才是重點

唉,最近很忙,連休息都沒時間,根本不想管這議題,大家吵的熱鬧,我卻連一篇都懶得看。今晚跟小君和幾位朋友聊到這話題,在小君的要求下,我只好乖乖寫一下我的看法......

2016/12/30

2016/11/22:PGS大解析:搞懂PGS參與式保障系統&國外推動經驗

講者/陳玠廷


從有機農業的發展開始

                有機農業理念萌芽的初期階段,起自1920年代:強調土壤與生態的自然農法,過往在農學院,談到有機的也多是土壤系,主要是從土壤生態健康的角度來談。隨時間的演變,來到1968也就是IFOAM劃分的有機2.0時代,大家討論有機的時候,談的主要是規範與規則,以及有機農業的四個原則「健康、生態、公平、謹慎」,但有機農業發展至今,都比較偏向原則性,而主要是在談有機農產品的規格化、標準化。剛開始談有機農業原本是一張A4紙,到目前為止已經是200多張的手冊,包含到關於稽核、防弊、罰則等。在消費者方面談論的有機,也是較關注在討論個人健康面,針對生態的部分就較欠缺探討與了解。

2016/12/29

苗栗三灣范振穀 2016桶柑

每到冬天,總會看到一座座柑橘小山堆在水果行裡,和其他嬌貴的冬季水果,例如:草莓相比,這麼"粗俗"的水果,應該不可能噴很多藥吧?踏入這一行才知道,無農藥的柑橘如此稀少,根本難得一見。



對柑橘來說外表是一切,除了棘手的星天牛、黃龍病、葉璊等;還有許多病蟲害雖不侵襲果肉,卻會讓柑橘表皮黑醜,賣相變差,因此大部份的藥都是為了防治外皮的蟲害。此外一般消費者不愛會爛的水果,慣行採收之前要先噴抑制的藥,採後亦需泡藥(腐絕、克樂淨)處理,延長保存期限可以放到一個多月,讓柑橘能放到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