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25
有機與友善環境(體驗蔬菜硝酸鹽檢測)
今天的主題,由小君跟大家談談,什麼是有機與友善環境。有機一般指的是,農民不灑農藥、不使用化學肥料去種植作物。但是更好的狀況是,農民透過尊重自然,並且懂得運用自然,讓自己的種植越來越省力,且消費者能用公平交易的方式與農夫購買食物。
2013/10/21
想想關於堆肥的農業科技
楊教授在專訪提到他研發出來的堆肥技術,可以利用一些設備和酵素,在一個小時左右便能完成堆肥,並且不會產生傳統堆肥過程中,發酵產生的「臭」水,以及不需要挪出空間當堆肥場所......等等優點。
聽起來無疑是一大福音,然而,仔細想想,農民有需要一小時就堆肥完成的「效率」嗎?3-4個月完成堆肥的時間,對一般小農來說,已經綽綽有餘,更何況只要操作得當,1-2個堆好也不是太大的問題。又,如果農民只是堆給自己使用,也不致有什麼空間上的浪費問題,堆個幾桶60公升的液態肥,稀釋百倍以上使用,可以用上幾個月甚至上年了。再者,堆肥過程產生的發酵水,根本上農民可以透過漏出、稀釋變成液態肥的方式,就不會有高濃度發酵水產生噁心異味的問題了,並且,農民堆肥在寬闊的田間,更不會有味道,也不會環境污染的問題。
因此,仔細想想楊教授的專訪會發現,他思考的路徑和直接服務對象,與其說是農民,不如說是肥料生產商。只有對肥料生產商來說,才有堆肥「效率」、「產量」和「環境污染」的問題。當然,若相對起慣行農法,市場上以「有機肥」取代「化學肥」當然是相對較好的。這方面決定是值得肯定的。
但從推動農民自行「堆肥」的另一個用意,乃是希望農民可以藉著恢復技能的過程,降低對市場的依賴,並在堆肥的過程中,重新建立農民與土地以及社區的關係。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如若我們把「堆肥」產業化、工業化,提高農民更方便夠得「有機肥」的路徑,終究來說,這仍然只是「延續」慣行農法的邏輯罷了,就達不到農民自行堆肥的另一個目的了。
P.S. 讀文此文,不妨再看看另外一部專訪,裡頭有拍攝到所謂「快速堆肥」的設備,看到這些生產堆肥的設備,就會明白這樣的「技術」終究是肥料商服務的技術。
2013/6/11
改善土壤並不難-從尊重自然開始!
自上回看了《泥土向前衝》這部短片後,對於感到稀鬆平常的土攘就更另眼相看了,也更曉得自然萬物間皆與土壤息息相關的道理,並且對於自然界更懷抱尊敬。

因此在這次的分享時間裡,農民各個帶來他們對於自己田地的所見所聞。有些人用話語敘述在田裡所觀察的景象,有些則是用照片及筆記本記錄,更有年輕的部落農民運用手機的軟體記錄每日的菌水情形,這一點一滴的觀察與實作都將成為農民最寶貴的資源,每個人也都是自己農田的專家。


在製作菌水及液肥的過程裡,農民更懂得運用手邊的資源,也加入枯木、白飯、酒糟等材料,將可分解的資源再次受到利用,回歸田園,不管如何,在過程裡的觀察與蒐集都將是最寶貴的資源。
好食機部落專員 阿茶
植物生長於土壤,生物攝取植物維持生命,而肉食動物獵捕草食性動物,肉食性動物間又相互競爭存亡,最終經由分解者消化過程回歸土壤;而生物攝取植物的同時也替植物繁衍幫了個大忙,植物再回饋於動物間的營養交換,其糞便也回到土壤間作用,層層食物鏈堆疊、交錯、相連,構成網狀般的圖樣,這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自然界互動法則,只是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不應只流於自然知識或形式化的過程,在工商業發展、資訊流通快速的現代社會,我們反而不能將這些自然法則淡忘,越簡單的道理回過頭告誡人們更多的省思是我們對於土地以及萬物的敬重,達到循環的過程即是自然界中最大的平衡,而我們的生活才能因此維持與運作,所以這回部落就來講講土壤吧!
土壤是許多自然元素及各式菌種生存的環境,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工作,替我們分解枯木落葉以及動物屍體,轉換為各種元素(或被我稱作營養源)回歸土地,以致生態間能達到循環的過程,這不僅對於農人們是重要的,也是必須仰賴於自然界的人們必須了解的。
這次分享過程中,部落農民各個手上都拿著土壤檢驗的成果,像學生等待成績單那樣,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小君連忙告訴大家不用太緊張,這並不是成績單,不要忘了自然界有很大的循環與修復力,只要我們用對的方法,不違背自然,土壤會漸漸轉化成更好的狀態。再說,了解土壤的方法有好多種,檢驗土壤質只是其中的一種,並且,這次的土壤檢測報告都在正常範圍內,並無任何重金屬過量的情形,只是某些土地的磷鉀肥過於偏高,這也顯現了長期種植果樹的土地在過去施用了過量的單一肥份的結果,這並不是壞事,這讓我們有機會去看見,並且修正。
不過該如何修正呢?無論檢驗報告的建議方式或隨處可見的農業資材資訊或廣告都時常告訴消費者不同「商品」間的作用與效果,但如果我們沒有回到問題的根本去改善,是沒有辦法真正讓土壤活得更健康快樂的,為什麼會說土壤需要健康又快樂呢?昇佑在課程中也告訴我們,土地就像人體一樣,若我們今天頭痛,我們就吃止痛藥,感到胃痛,就吃胃藥,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那只是暫時的、立即的解決了身體的不適,並非永久性的辦法,況且通常這些立即性的方式往往都會伴隨著後遺症,也讓許多需要被改善的情況沒有被解決,並且更嚴重。而土壤的狀況也是,因為肥料(尤其是化學肥料)或農藥通常只是透過單一的方式去對抗單一的病蟲害現象或營養源的補充,這樣類似的方法對於蟲害或土壤改善來說,幫助並不大。
我們應該在頭痛或胃痛的時候去審視自己的身體狀況並試著在日常生活中找出原因,而每個人的原因都不盡相同,或許該試著調整的是生活作息、生活環境或壓力、情緒等等,往往將找到的原因試著調整後,身體的不適才有漸漸恢復的可能性。土地也是,回到我們對於自然法則簡單但重要的思考方式,其實達到最好的循環和平衡,就在於各種菌類的分解以及各種營養源的存在,而這也是本身存在於森林裡、自然界的自我平衡,而我們在之前課程紀錄中也提到,農業活動畢竟也是人類的經濟行為,只是在這樣的過中,我們試著找尋一個方式是盡量能夠平衡自然與生產的過程,將原本源自於土壤的微生物菌種正常並適量的放回農地中,先幫助土地恢復平衡。
不過,利用科技的檢測方式卻也讓我們了解土壤目前的狀況,是很便民的方法,藉由這樣的檢驗作農地土壤的理解後,選擇不違背自然的方式進行調整。(檢驗土壤很簡單也不須付費,農試所及農改場也有相關的服務,農民可以善加利用。)
另一方面,我們說土壤供給植物養份生長的同時,在這個生長的過程中,其實植物也同時在平衡土壤中的養分,我們時常在農地間看見雜草,有些田間有許多種雜草,有些田間只有少數幾種,有些雜草時常伴隨另一些雜草生長,這可能都在告訴我們田裡頭土壤與草之間的作用過程,若土壤中含有各式各樣的元素,那就會自然長出需要這種元素的草或野菜,好去平衡土壤中的元素,不至於讓某些元素過多,因此,當我們看見雜草時,先別急著鏟除,雜草的豐富性顯現農地菌種的多樣性也有生態平衡的作用喔。另外,昇佑也說,雜草與野菜在生長的過程中是較不容易生病的,原因在於他們經過演化的過程形成有利自己存活的可能性,譬如演化出一種味道可吸引吃他蟲的天敵或者演化成蟲不喜歡的味道,讓自己生存下來,不過在這過程中,植物本身也容許有被食用以及死亡的情形,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植物也才會變強壯,而蟲也能夠存活下來,其實在競爭的關係裡頭,也存在著互助的關係。
只不過,菜園裡頭的菜往往是沒有辦法形成演化的狀態下就被採收了,所以病蟲害的情況依然在,這除了讓我們理解留種的困難及重要性外,也將要思考,自然平衡的作用力與力量,深知自然界有認識不完的知識,需要我們時時觀察、體會。

因此在這次的分享時間裡,農民各個帶來他們對於自己田地的所見所聞。有些人用話語敘述在田裡所觀察的景象,有些則是用照片及筆記本記錄,更有年輕的部落農民運用手機的軟體記錄每日的菌水情形,這一點一滴的觀察與實作都將成為農民最寶貴的資源,每個人也都是自己農田的專家。


在製作菌水及液肥的過程裡,農民更懂得運用手邊的資源,也加入枯木、白飯、酒糟等材料,將可分解的資源再次受到利用,回歸田園,不管如何,在過程裡的觀察與蒐集都將是最寶貴的資源。
好食機部落專員 阿茶
2013/4/19
堆肥不夠肥?

猜猜看,圖片中兩片葉子,哪一片是施化學?哪一片是施用自己堆製的液肥?
在說服農民改作友善環境農法的過程,經常遇到農民憂慮的問題之一,是擔心不施肥的話收成會不夠,影響他們的收入。因此,以「堆肥」替代化肥和有機肥的購買,是我們引導慣行農民走向友善環境農法的方法之一。
我們以從KKF學來的觀念和農法為基礎,再根據不同社區的條件微調,發展了當地農民可以低成本、自力完成的堆肥方式。比方,現在跟德瑪汶協會在部落推動的方式,就是把附近菜市場收回來的剩料,再利用森林土壤培養的微生物進行堆肥、發酵,來替代過去農民從資材行買回來的肥料。
這樣的方式好處很多,除了自行堆成的肥料養分比較多元、均衡,更透過堆肥循環的方式,加深了有善環境的意義,讓自然農法不只是顧好自己田地,還把消費市場製造的垃圾回收處理變成有用物質。(至於這樣堆肥會不會造成農地污染的擔心,其實只要堆肥過程發酵完全,污染物可以被微生物分解的。不過為了安全起見,我們堆完的肥也送檢驗,目前為止,證明土壤培養出來的微生物確實非常夠力,並沒有污染的問題。)
不過多數農民基本上還是懷疑這樣肥是不夠力的,還是不太願意改變使用化肥的習慣。幸好,部落在德瑪汶的號召下,幾位農民願意當先鋒嘗試改變,開始採土做益菌、蒐集市場剩料堆肥。
幾個月過去了,益菌、堆肥都完成了,也施用了;部落其他農民也如常購買、施用大量的化學肥料。而趁著今天部落農業工作坊的時候,我們檢視了一下成果.......結果各位看到的照片。
上面大片的葉子,是農民使用自行堆製液肥、土壤培養微生物菌,稀釋100-150,施作在土壤上的成果。下面小片的葉子,是慣行農民用化學肥料,有施作在土壤,也有直接施作葉面的「成果」。
毫無疑問,農民自製的堆肥效果明顯勝出,而且,葉子摸起來,厚實感也明顯差異。
這個初步的成果,引起了部落幾位慣行的注意,開始有意願嘗試改用堆肥.........嗯,希望這好的開始,有好的結果。
2013/2/26
道法自然,原住民比我們強太多 -----側記KKF大安溪部落課程

去年八月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KF)來台教學,我們全程參與後深深體會到KKF自然農法在台灣推動的困難度;相較於資源缺乏的泰國稻農,台灣稻農環境還是比較優勢:各種化學資材取得方便、價格(相較東南亞各國)相對低廉,還有優渥的肥料補助…。因此,願意自己動手製作肥料、埋頭進行選種育種的農民實在不多!
但在資源相對缺乏的原住民部落裡,自然農法燃起一線生機。與泰國稻農相似,部落原住民的經濟狀況相對較差,購買化學肥料農藥成為沈重負擔,產品議價能力又不如平地人,往往入不敷出,整年辛勞枉然。有鑑於此,我們開始在雙崎部落推動自製菌種的自主性農業,希望能降低耕作成本,改善部落經濟(想知道更多請參考:為什麼我們不直接買有機肥或菌種?自製菌種的社會意義)

(圖:我們在部落進行的土壤微生物培養,已經悄悄進行了半年。)
2013年KKF再度來台,我們便邀請Daycha上山,一方面算是幫我們看看之前的成果、提供建議,同時也解答操作過程中遇到的疑問。 幾個月前我們就找理事長商量,隨著日期將近,我們上山陪伴原住民,加快腳步製作更多的微生物菌水與堆肥,說穿了還是有點學生期待老師來驗收成果的表現心吧!除了總是被拉來當先鋒的老朋友藍氏兄弟之外,長期經營部落共同照護、深耕泰雅文化的「深耕德瑪汶協會」也加入行列。我們也廣泛邀請部落農民一起來學習,不過,並竟是第一次,肯來的還是不多。倒是部落以外平地社區農民,聞泰國米之神之名而來的還不少。

圖:慕名而來的東勢、石岡農民

圖:要防制蟲害,先認識昆蟲
早上是室內課程, Daycha先生針對部落因材施教,無論作物為何,重要的是農民可以充分利用手邊的資源與敏銳觀察力,利用大自然為我們工作,因而從市場控制中解脫。(泰國米之神自然農法資訊請參考這裡)相較下午田間實做的課程,室內課無趣多了,但畢竟自然農法並非土法煉鋼,基礎生物學知識和KKF的經驗,仍然必須透過講課傳授。我們原本擔心大夥會不會昏昏欲睡,結果居然發言非常踴躍,連平常幾乎都是酒醉狀態很少正常講話的小勇勇都舉手三次!

圖:上午室內課程的實況
下午Daycha與農民走入田間開啟重頭戲。在台灣其他地方的課程,多半都會教作乾式與濕式兩種微生物培養方法,因為對泰國稻農來說,經常到100公里遠的原始森林採土實在不便,因此KKF發明乾式保存法,可以將菌種保存10年。但在看了部落原住民採自後山森林表土製作的微生物菌水之後,Daycha先生竟然說:
你們這邊的森林土壤太好了!可以不需要學乾式法,如果菌水用完了就直接到後山採土再行培養就行。

圖:Daycha說:部落只要作濕式培養法就好啦!
而之前原住民做的一些成果,無論是土壤微生物的培養或者利用市場魚剩料的堆肥,都頗受Daycha好評,兩位農民還因此獲頒獎金!除了土壤微生物的培養之外,Daycha也走到了菜圃觀察了一下菜圃的狀況,並分享一些蔬菜種植和病蟲害防制的方法。Daycha首先提醒農民,菜圃的草除的「太乾淨」了,以致於土壤裸露在紫外線的曝曬下,造成微生物死亡,也加速水分流失。可以把拔掉的草或者不要的菜葉覆蓋上菜圃的土壤上,然後在灑上從土壤培養的菌水,這樣一來可以加速草和菜葉的分解成為土壤養分;覆蓋在菜圃上也可以避免雜草繼續蔓生,並且可以幫土壤「遮陽」,保持土壤濕度,也有利微生物生存。德瑪汶協會理事長林健治恍然大悟:老師怎麼不早來一點?我們已經花了好多工錢請部落老人家專門來除草,除得乾乾靜靜!

圖:Daycha先生提醒農民,草拔的「太乾淨」,反而帶來負面效果
至於病蟲害的問題,透過培養土壤益菌的多樣性,並且讓益菌成為優勢菌種,有助於防制病害;蟲害主要則是透過生態平衡的建立、在菜圃中間種驅避性植物、適當施用蘇力菌等之外。除此之外,蔬菜類也可以透過育種,將抗病蟲害較強的植株保留下來,讓它開花留種。這些方法,其實一點都不困難,真的挑戰還在於農民是否有足夠的意願,改變在農業市場機制中養成的慣行農法習性。當然,如果市場消費的型態不改變,農民改變意願的門檻自然也就更高了。

一日課程時光短暫,部落農民們有點捨不得Daycha老師,畢竟就算是台灣的農業專家,願意親自上山協助原住民的屈指可數,更別說不辭辛勞、不畏異國差異遠從泰國來的米之神團隊,希望將獨立自主的自然農法教給全世界農民,解脫貧窮苦難。當課程接近尾聲,要歡送米之神團隊離開時,竟然又有一群婦女圍上來,聽說有自然農法教學而躍躍欲試,要加入先鋒部隊!
幾天之後,我們將藍文明上傳的菌水照片給Daycha看——這位受到稱讚鼓舞的原住民已經開始自己研究微生物,將不同地地點的菌水混合實驗,發現效果更好!Daycha語重心長地說:
因為他們是原住民阿,他們比我們更熟悉森林,知道哪裡會有好的土壤、更快學會道法自然;不需要什麼知識水準,不需要讀過生物學,只是經過指點一下,就可以輕鬆掌握這項技術。

圖:文明混和三個地點的菌種所做出來的菌水,效果很好
長期觀察部落的謝昇佑不禁感嘆:找了十年,終於找到真正適合原住民的農法。之前請來的有機農業專家,最後都會叫農民買這買那,使用A來防治X病,使用B來製作Y種肥料,說穿了就是要農民以(更昂貴)有機資材取代化學肥料與農藥,甚至還有人花了五萬元作一桶液肥,最後不了了之。這種資本密集的有機農法不要說原住民負擔不起,實際上也不能解決部落農業的經濟問題。但是KKF教農民利用觀察與簡單實驗,重新掌握耕作技術,將一切回歸到農民之手;部落原住民可以充分利用原始森林環境,親近自然的文化優勢,甚至作的比平地人更好!

2012/12/25
為什麼我們不直接買有機肥或菌種?自製菌種的社會意義
關心好食機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們其中工作就是在部落的果園,和農友們一起利用附近原始森林的土壤,培養自製的菌種,然後運用這些菌種改良土壤並製作各種堆肥。不過一直沒有機會好好跟朋友說明,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
友善環境當然是其中一項目的,但是,如果只是要友善環境,為什麼我們不直接買有機肥?如果是因為有機肥太貴,要自己堆肥,為什麼不直接到市面上買菌種回來就好?菌種並不貴,不是嗎?
必須從表面的問題看到深層的結構,否則,行動就會事倍功半。因此,我們堅持這麼做,不單純只是因為友善環境以及經濟效益的考量(其實嚴格說,要看以什麼尺度計算經濟效益)。今日農民會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事實上與現代農業高度商品化的過程是環環相扣的,並且,背後還有現代科學和技術的「不當」介入的推波助瀾。
讓我從一個故事講起這個環環相扣的故事……。幾個月前,小君第一次到教部落跟年輕一輩的原住民果農「示範」怎麼自製菌種,帶他們到同流域的原始森林採菌回來家裡繁殖培養菌種時,突然,路過的Yagi(長輩女性的稱呼)停下來跟我們說:「我們以前也有這樣……」,她說,以前的他們會收集家裡的剩飯,拿到森林放一段時間(大概一個月左右),等剩飯發霉後,再拿回果園(或田裡,以前雙崎部落有種水稻),施做到土壤裡面。
Yagi的話讓我腦袋動了一圈。我想的倒不是他們有類似的技能和「知識」,而是,這些怎麼都不見了?為什麼不見?又,在消失的同時,他們改變以依賴化肥、農藥種植?這個改變提升農作的「效率」嗎?這個轉變的過程他們又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外界的力量在這個轉變的過程,起了什麼作用?社會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

(圖:左邊那位Yagi是部落與我們一起合作農民的母親,她看見我們自製菌種時,跟我們分享起過去老一代族人把剩飯拿去森林裡置放的傳統方法。)
當然,資材行有好有壞,我們也遇過好的資材行,不會濫用化肥和藥劑(例如東勢的「三合一農業社」)。但重點是,現代農民凡事依賴資材行的現象背後,其實有一段農業商品化的過程需要進一步思考。
在歐洲的歷史上,農業商品化主要是伴隨著企業資本圈地,農民失去了生產工具變成單純的工人,從而成為出賣勞動力的工人。在台灣,儘管農業生產還是以家庭式農場的小農為多數(非企業農雇工生產的模式),表面上看來,這些農民好像仍保有生產工具,沒有完全淪為無產工人,但在台灣農業商品化的過程中,這些農民卻仍然在日漸成為「專業農民」之時,深困在商品市場經濟體制下,成為了廉價勞動力的販買者。問題是,商品化的現象並非在農業部門才發生,但為何農民的處境會特別艱困?這其中,我認為,這與農業生產資料(主要是農藥、肥料等資材)全面透過商品市場取得,有一定個關連。
回顧歷史,早在1930年代開始,台灣便因島內貨幣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提高了人民生活對現金的依賴,不僅一般生活所需逐漸依賴透過市場貨幣交易完成,農務所需的生產資料,也逐漸被迫從市場取得。以肥料為例,1918年米農有56%的肥料是自給的,而到1934年,降到34%;同期的糖農,肥料自給率則從42.8%降到21.4%。到現代,更不用說了。可以說,幾乎現在慣行農法的農民,已經接近100%依賴市場農藥、化肥作為農務過程的主要生產資料。然而,農民依賴市場取得農作資材,並不是單純從市場買回他們「本來就會做的東西」,而是買來他們「本來不會做的東西」。以肥料來說,市場販售的肥料,是工廠生產的化學肥料,而不是農民土製的那種堆肥,這樣一來產生了兩個影響:
1. 農民喪失原先技能,降低原本農作過程所需的個人特殊化技術含量,提高了對資本的需求。過去農民高度依賴自製肥料時,儘管多數情況效率比化肥低(其實並非必然,這個問題稍後討論),但農作過程中,農民個人的技術含量卻是相對高的,個別農民生產的狀況的差異性也大。然而,一旦依賴化學肥料後,農民在生產過程的個別技術含量降低、對如何選用化肥知識需求提高了,彼此的差異也降低了。並且,農民不但用錢到市場上買農藥、肥料等等資材,並且,只要資本越充足,農業科技就可以賦予農民越高的「逆天行事」能力。比方,肥份不夠?沒關係,多下幾包各式昂貴的高級肥料;想要搶收早市賣個好價錢,來,催熟劑加進去。高度依賴輕易可以從市場上取得的化學製劑,農民的耕種陷入了資本投資的金錢遊戲。如果說西方農業的歷程是農民被剝奪生產工具以致淪為工人,台灣則是農民被剝奪技能和傳統智慧,淪為單純的勞動力!
2. 農民因技術含量降低,農務過程的勞動價值因而也降低,並且由於化學製劑使得農民可以量產,並且擴大了同類農作物的生產範圍,農產商品彼此的競爭變的更為激烈,農民只好透過剝削環境來增產,以追求利潤。試想,當生產變容易,許多農民都能種出相同的東西時,農民靠什麼競爭?直觀的答案就是:產量!產量!產量!而為求產量提高,過度使用肥料、農藥的情況便層出不窮。最終,農地活性喪失,生態平衡破壞了,農民需要用更多的化肥和農藥,到頭來,小農賺取的收入連付農藥和化肥的資材費都不夠,農民、徹澈底底成為最廉價的勞動力。諸如此類的故事,我們經常在小農身上聽到,並不陌生。
換言之,農業生產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逐漸從自給自足或特定交換關係下以物易物的產品,變成專為在市場上換取貨幣的農作商品。在台灣,市場便於取得的化肥和農藥資材,正是完成這一農業「徹底商品化」的重要機制。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處理這樣一個問題,光光改變不用化學肥料和農藥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設法找回農民在農作生產過程的技術含量,讓技術回到他們身上,而不再壟斷於專家或資材行身上。
於是,我們回頭思考,到底,這當中出了什麼事,真的沒辦法嗎?
這過程中,多虧了小君學過KKF的農法(請連結此處觀看:一切從「土壤改革」開始:養益菌一點都不難!),使得我們的想法不至於空談,有實做的可能,而在實做過程中,我們也慢慢體悟一些事情。例如:自己從果園附近森林土壤採集培養出的細菌,儘管存在一定失敗率,也不如市面上單一菌種的功效強大,但是,到底多強大的功效才夠強大?重點顯然不是多強大的問題,而是我夠不夠用的問題。夠了就好,我何必盲目追求效用?又,難道過去農民自製菌種就一定只能盲目土法煉鋼,不能提昇效率嗎?科學技術只能為資本服務嗎?或許一開始知識與技術的使用就走錯了路也說不定。
思考到這些問題,讓我們瞭解到,我們引導部落農民操作的農法,不能直接告訴他們用什麼菌、按照什麼步驟施用這種「去智化」的SOP,必須帶給他們一套實證的方法、科學的知識和反思的態度,才能讓他們可以有能力不止是盲目的土法煉鋼,又不至於自卑地崇拜科技和無限的追求效率。事實上,我們所運用到的生物知識範圍,並不超過高中程度的生物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論,就足夠讓他們運用周遭環境資源,自行培養菌種,且以更嚴謹的方式和態度,判斷製作成功與否。而且,整個過程,充滿了對現代科學技術無度地服務於資本的反思。

(圖:或許,現代文明對地方文化可以不必再是掠奪式的窺探。)
比方說,我們不止讓農民做,更強調他們必須每個環節的理解道理。為什麼到同流域的原始森林採菌?因為同流域土壤類似,而森林裡面的土壤較能找到適合該土壤的多樣性原生菌種。到了森林後,不是亂採表土,先觀察樹木的健康狀況,判斷哪幾處表土較好,然後分散幾處採集(通常是採集高大樹木底下的表土),做上編號後,別上放入不同編號的培養桶,加入適量糖蜜、米糠和水,充分攪拌後,置放一週。其間觀察記錄不同培養桶分解糖蜜的速度、味道、表面長出的真菌類型,從而區辨哪一桶菌的功效較佳。另方面,我們也砍下一些果園裡雜草,分別加入不同培養桶的菌種,觀察哪一桶菌最能有效分解雜草,甚至,我們還可以試驗培養過程攪動和不攪動,以改變好氧菌和厭氧菌,來找到最合適自己農地的菌種。

(圖:透過簡單的實驗,就能找到最適合分解雜草的菌種了,「科學方法」其實也可以很實用,不必關在實驗室。)
這些方法一點都不難。我們進一步讓部落農民思考比較,這跟過去部落老人拿剩飯到森林裡面放到發霉的做法,目的再讓他們了解,我們不過是用「相對科學的方式」,提供更有效率和可檢驗的過程來繁殖菌種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傳達,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距離農民傳統地方智慧其實沒那麼遙遠,並且,以在地升級、保留他們主體性的方式運用科學,才是適當的科學和技術態度。
想想,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完全不同於現在農業科技的態度?現代科學並不服務於農民和在地智慧,而是把原本在他們身上的傳統智慧和技能剝奪走。他們從森林裡採集表土,然後到實驗室培養菌種,然後分析出一隻一隻菌之後,命名並申請專利,最後再賣給農民。當然,不可否認,的做法有一定的意義,比方當植物感染病蟲害時,確實需要單一菌種來處理,而且,也不是所有研發單一菌種的技術專家都是惡質的商人,像是蔡18菌的發明人,就相當友善農民。但畢竟多半時候,農民並不必依賴這些高端的專業技術,他們只需要最簡單的科學態度、生物學常識,就可以自己在他的果園實驗、培養多樣性的菌種來活化土壤。然而,當主流科學都走上實驗室這條路,而不把知識與技術回到農民身上,協助他們在地智慧升級時,最後農民必然因土法煉鋼術效率過差而放棄,轉移到市場上花錢了事。

(圖:透過適當生物科學知識和實證方法的導引,農民要成功自製菌種並不難。)
同樣的方法,我們也用在堆肥技術的在地提升上。一般傳統農民自行堆肥,並沒有針對氮、磷、鉀等不同養分,嘗試堆出不同的肥料,因此,效率不會太好。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在堆肥一開始,我們先將土壤送到農試所檢驗成分,再依農試所的報告和建議,瞭解需要哪一類型的養分,再進一步思考如何就地取材,堆出這些養分。(我們在另一篇文章裡提到這個過程,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前去觀看:農民缺錢,土壤缺氮,怎麼辦?——就來作液肥吧!)
舉例來說,我們發現缺乏磷肥。怎麼辦?如果只是想要友善環境,那很簡單,去買有機磷肥或者海鳥磷肥不就罷了?我們認為的適當科學知識和態度不是如此,而是要能設法降低農民對市場的依賴,提高自主性。於是,我們透過查詢,知道磷肥來自海草,以及吃海草的生物,那麼最簡單的辦法,不正是到附近市場,蒐集魚販每天剩下的下角料來堆肥就可以了嗎?於是,我們開始蒐集起附近市場魚販的下角料,沒想到,我們還意外的發現,此舉解決魚販們每日困擾的問題!
光是土法堆魚的下角料是不夠的,因為魚會發出惡臭,最終農民一定受不了放棄。但,我們不是已經會自製菌種了嗎?我們何不透過相同的實驗方法,從土壤的多樣性維生物中調製最適分解魚的比例呢?果不其然,我們很快就找到讓魚不會發臭的方法,而且,只要一個多月,一桶40斤的魚肥就製作完成了。
這是我們在部落做的嘗試。我承認,這樣的效率當然不及農民直接到市場上購買現成的有機肥、有機資材,但重點是,我們有必要追求這樣的效率嗎?一個月堆肥的時間不能等嗎?一個星期自製菌種的時間太漫長嗎?相對起失去的主體性,那個嚴重?如果從這個角度思考,到底什麼才叫做效率?

(圖:自製一桶40公斤的魚肥需要一個月,雖然比起直接到市場買「沒效率」,但其中豐富的社會意義卻是無價!)
我並非反對一切商品市場的死老左,更不是萬惡資本主義那種不務實的浪漫左派。問題是,我們確確實實需要思考,即便資本主義不是萬惡,市場經濟有其功效,但,是否意謂著我們就應該將全部的社會生活整併到商品化的市場經濟裡頭?是不是有些部分,「性質上」並不適合整併在現有商品市場的經濟體系中?比方說教育、農食、媒體。這些部門全部整併到資本主義體系,顯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然而,促成農業商品化的因素很多,我們不可能全面性的檢查,特別是在整個社會資本主義的過程中,也絕非可以螳臂擋車的。但是,這並意謂著我們就乾脆全面性棄守,不思其後果和尋找其他可能的替代出路。至少可以思考「相對進步」的方式,可以嘗試鬆動這個穩固的結構。我們的目的不必狂妄「務虛」的說要推翻龐大的資本主義結構,一點一點小小的進步,才是務實之道。
因此,與其好高騖遠地談論農業去商品化,還不如先找到解開農民困在商業市場的鑰匙。在我們看來,農民陷入困局的原因,無非在於他們在市場上沒有足以抗衡的對抗權能(bargain power),為什麼沒有?因為原本依各地環境差異、依賴農民技術含量不同決定產量的生產過程,程度不一的被資本建構的農技整平了,農民成了沒有差異的勞動力相互競爭,農務過程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最後的農產商品。
因為如此,我們嘗試找到的一把鑰匙,就是賦回農民差異化的能力,讓農民有一套自己可以操作的技術和知識背景,可以依自身農地的環境,找到最適的獨特方法,種出自己獨特風味的水果。我們自己的實驗也發現,在部落跟著我們這樣操作的兩位農民,即便果園是相距不遠相同流域的土壤,因為不是依賴外面統一化的肥料和農藥,他們種植出來甜柿,含水量和口感就有明顯差別。重點是,當我們賦予他們一套科學實驗的態度和方法論時,他們就能學會自己觀察,調整自己的果園,找到最適合他們果園生態環境的獨特風味。一旦如此,他們在市場上就不再只是云云友善環境水果之一,而是獨特的,他可以說出一套差異的農作成果。

相關的方案我們正陸續推出,歡迎朋友們到我們的網站深入瞭解,並支持我們的消費計畫。也歡迎對我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好食機的社會企業理念。
友善環境當然是其中一項目的,但是,如果只是要友善環境,為什麼我們不直接買有機肥?如果是因為有機肥太貴,要自己堆肥,為什麼不直接到市面上買菌種回來就好?菌種並不貴,不是嗎?
必須從表面的問題看到深層的結構,否則,行動就會事倍功半。因此,我們堅持這麼做,不單純只是因為友善環境以及經濟效益的考量(其實嚴格說,要看以什麼尺度計算經濟效益)。今日農民會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事實上與現代農業高度商品化的過程是環環相扣的,並且,背後還有現代科學和技術的「不當」介入的推波助瀾。
讓我從一個故事講起這個環環相扣的故事……。幾個月前,小君第一次到教部落跟年輕一輩的原住民果農「示範」怎麼自製菌種,帶他們到同流域的原始森林採菌回來家裡繁殖培養菌種時,突然,路過的Yagi(長輩女性的稱呼)停下來跟我們說:「我們以前也有這樣……」,她說,以前的他們會收集家裡的剩飯,拿到森林放一段時間(大概一個月左右),等剩飯發霉後,再拿回果園(或田裡,以前雙崎部落有種水稻),施做到土壤裡面。
Yagi的話讓我腦袋動了一圈。我想的倒不是他們有類似的技能和「知識」,而是,這些怎麼都不見了?為什麼不見?又,在消失的同時,他們改變以依賴化肥、農藥種植?這個改變提升農作的「效率」嗎?這個轉變的過程他們又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外界的力量在這個轉變的過程,起了什麼作用?社會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

(圖:左邊那位Yagi是部落與我們一起合作農民的母親,她看見我們自製菌種時,跟我們分享起過去老一代族人把剩飯拿去森林裡置放的傳統方法。)
- 去技能化的農民同時失去了市場上的對抗性
當然,資材行有好有壞,我們也遇過好的資材行,不會濫用化肥和藥劑(例如東勢的「三合一農業社」)。但重點是,現代農民凡事依賴資材行的現象背後,其實有一段農業商品化的過程需要進一步思考。
在歐洲的歷史上,農業商品化主要是伴隨著企業資本圈地,農民失去了生產工具變成單純的工人,從而成為出賣勞動力的工人。在台灣,儘管農業生產還是以家庭式農場的小農為多數(非企業農雇工生產的模式),表面上看來,這些農民好像仍保有生產工具,沒有完全淪為無產工人,但在台灣農業商品化的過程中,這些農民卻仍然在日漸成為「專業農民」之時,深困在商品市場經濟體制下,成為了廉價勞動力的販買者。問題是,商品化的現象並非在農業部門才發生,但為何農民的處境會特別艱困?這其中,我認為,這與農業生產資料(主要是農藥、肥料等資材)全面透過商品市場取得,有一定個關連。
回顧歷史,早在1930年代開始,台灣便因島內貨幣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提高了人民生活對現金的依賴,不僅一般生活所需逐漸依賴透過市場貨幣交易完成,農務所需的生產資料,也逐漸被迫從市場取得。以肥料為例,1918年米農有56%的肥料是自給的,而到1934年,降到34%;同期的糖農,肥料自給率則從42.8%降到21.4%。到現代,更不用說了。可以說,幾乎現在慣行農法的農民,已經接近100%依賴市場農藥、化肥作為農務過程的主要生產資料。然而,農民依賴市場取得農作資材,並不是單純從市場買回他們「本來就會做的東西」,而是買來他們「本來不會做的東西」。以肥料來說,市場販售的肥料,是工廠生產的化學肥料,而不是農民土製的那種堆肥,這樣一來產生了兩個影響:
1. 農民喪失原先技能,降低原本農作過程所需的個人特殊化技術含量,提高了對資本的需求。過去農民高度依賴自製肥料時,儘管多數情況效率比化肥低(其實並非必然,這個問題稍後討論),但農作過程中,農民個人的技術含量卻是相對高的,個別農民生產的狀況的差異性也大。然而,一旦依賴化學肥料後,農民在生產過程的個別技術含量降低、對如何選用化肥知識需求提高了,彼此的差異也降低了。並且,農民不但用錢到市場上買農藥、肥料等等資材,並且,只要資本越充足,農業科技就可以賦予農民越高的「逆天行事」能力。比方,肥份不夠?沒關係,多下幾包各式昂貴的高級肥料;想要搶收早市賣個好價錢,來,催熟劑加進去。高度依賴輕易可以從市場上取得的化學製劑,農民的耕種陷入了資本投資的金錢遊戲。如果說西方農業的歷程是農民被剝奪生產工具以致淪為工人,台灣則是農民被剝奪技能和傳統智慧,淪為單純的勞動力!
2. 農民因技術含量降低,農務過程的勞動價值因而也降低,並且由於化學製劑使得農民可以量產,並且擴大了同類農作物的生產範圍,農產商品彼此的競爭變的更為激烈,農民只好透過剝削環境來增產,以追求利潤。試想,當生產變容易,許多農民都能種出相同的東西時,農民靠什麼競爭?直觀的答案就是:產量!產量!產量!而為求產量提高,過度使用肥料、農藥的情況便層出不窮。最終,農地活性喪失,生態平衡破壞了,農民需要用更多的化肥和農藥,到頭來,小農賺取的收入連付農藥和化肥的資材費都不夠,農民、徹澈底底成為最廉價的勞動力。諸如此類的故事,我們經常在小農身上聽到,並不陌生。
換言之,農業生產隨著「現代化」的進程,逐漸從自給自足或特定交換關係下以物易物的產品,變成專為在市場上換取貨幣的農作商品。在台灣,市場便於取得的化肥和農藥資材,正是完成這一農業「徹底商品化」的重要機制。因此,如果我們想要處理這樣一個問題,光光改變不用化學肥料和農藥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設法找回農民在農作生產過程的技術含量,讓技術回到他們身上,而不再壟斷於專家或資材行身上。
- 賦予農民主體性的適當科學知識與技術運用
於是,我們回頭思考,到底,這當中出了什麼事,真的沒辦法嗎?
這過程中,多虧了小君學過KKF的農法(請連結此處觀看:一切從「土壤改革」開始:養益菌一點都不難!),使得我們的想法不至於空談,有實做的可能,而在實做過程中,我們也慢慢體悟一些事情。例如:自己從果園附近森林土壤採集培養出的細菌,儘管存在一定失敗率,也不如市面上單一菌種的功效強大,但是,到底多強大的功效才夠強大?重點顯然不是多強大的問題,而是我夠不夠用的問題。夠了就好,我何必盲目追求效用?又,難道過去農民自製菌種就一定只能盲目土法煉鋼,不能提昇效率嗎?科學技術只能為資本服務嗎?或許一開始知識與技術的使用就走錯了路也說不定。
思考到這些問題,讓我們瞭解到,我們引導部落農民操作的農法,不能直接告訴他們用什麼菌、按照什麼步驟施用這種「去智化」的SOP,必須帶給他們一套實證的方法、科學的知識和反思的態度,才能讓他們可以有能力不止是盲目的土法煉鋼,又不至於自卑地崇拜科技和無限的追求效率。事實上,我們所運用到的生物知識範圍,並不超過高中程度的生物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論,就足夠讓他們運用周遭環境資源,自行培養菌種,且以更嚴謹的方式和態度,判斷製作成功與否。而且,整個過程,充滿了對現代科學技術無度地服務於資本的反思。

(圖:或許,現代文明對地方文化可以不必再是掠奪式的窺探。)
比方說,我們不止讓農民做,更強調他們必須每個環節的理解道理。為什麼到同流域的原始森林採菌?因為同流域土壤類似,而森林裡面的土壤較能找到適合該土壤的多樣性原生菌種。到了森林後,不是亂採表土,先觀察樹木的健康狀況,判斷哪幾處表土較好,然後分散幾處採集(通常是採集高大樹木底下的表土),做上編號後,別上放入不同編號的培養桶,加入適量糖蜜、米糠和水,充分攪拌後,置放一週。其間觀察記錄不同培養桶分解糖蜜的速度、味道、表面長出的真菌類型,從而區辨哪一桶菌的功效較佳。另方面,我們也砍下一些果園裡雜草,分別加入不同培養桶的菌種,觀察哪一桶菌最能有效分解雜草,甚至,我們還可以試驗培養過程攪動和不攪動,以改變好氧菌和厭氧菌,來找到最合適自己農地的菌種。

(圖:透過簡單的實驗,就能找到最適合分解雜草的菌種了,「科學方法」其實也可以很實用,不必關在實驗室。)
這些方法一點都不難。我們進一步讓部落農民思考比較,這跟過去部落老人拿剩飯到森林裡面放到發霉的做法,目的再讓他們了解,我們不過是用「相對科學的方式」,提供更有效率和可檢驗的過程來繁殖菌種而已。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傳達,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距離農民傳統地方智慧其實沒那麼遙遠,並且,以在地升級、保留他們主體性的方式運用科學,才是適當的科學和技術態度。
想想,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完全不同於現在農業科技的態度?現代科學並不服務於農民和在地智慧,而是把原本在他們身上的傳統智慧和技能剝奪走。他們從森林裡採集表土,然後到實驗室培養菌種,然後分析出一隻一隻菌之後,命名並申請專利,最後再賣給農民。當然,不可否認,的做法有一定的意義,比方當植物感染病蟲害時,確實需要單一菌種來處理,而且,也不是所有研發單一菌種的技術專家都是惡質的商人,像是蔡18菌的發明人,就相當友善農民。但畢竟多半時候,農民並不必依賴這些高端的專業技術,他們只需要最簡單的科學態度、生物學常識,就可以自己在他的果園實驗、培養多樣性的菌種來活化土壤。然而,當主流科學都走上實驗室這條路,而不把知識與技術回到農民身上,協助他們在地智慧升級時,最後農民必然因土法煉鋼術效率過差而放棄,轉移到市場上花錢了事。

(圖:透過適當生物科學知識和實證方法的導引,農民要成功自製菌種並不難。)
同樣的方法,我們也用在堆肥技術的在地提升上。一般傳統農民自行堆肥,並沒有針對氮、磷、鉀等不同養分,嘗試堆出不同的肥料,因此,效率不會太好。我們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在堆肥一開始,我們先將土壤送到農試所檢驗成分,再依農試所的報告和建議,瞭解需要哪一類型的養分,再進一步思考如何就地取材,堆出這些養分。(我們在另一篇文章裡提到這個過程,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前去觀看:農民缺錢,土壤缺氮,怎麼辦?——就來作液肥吧!)
舉例來說,我們發現缺乏磷肥。怎麼辦?如果只是想要友善環境,那很簡單,去買有機磷肥或者海鳥磷肥不就罷了?我們認為的適當科學知識和態度不是如此,而是要能設法降低農民對市場的依賴,提高自主性。於是,我們透過查詢,知道磷肥來自海草,以及吃海草的生物,那麼最簡單的辦法,不正是到附近市場,蒐集魚販每天剩下的下角料來堆肥就可以了嗎?於是,我們開始蒐集起附近市場魚販的下角料,沒想到,我們還意外的發現,此舉解決魚販們每日困擾的問題!
光是土法堆魚的下角料是不夠的,因為魚會發出惡臭,最終農民一定受不了放棄。但,我們不是已經會自製菌種了嗎?我們何不透過相同的實驗方法,從土壤的多樣性維生物中調製最適分解魚的比例呢?果不其然,我們很快就找到讓魚不會發臭的方法,而且,只要一個多月,一桶40斤的魚肥就製作完成了。
這是我們在部落做的嘗試。我承認,這樣的效率當然不及農民直接到市場上購買現成的有機肥、有機資材,但重點是,我們有必要追求這樣的效率嗎?一個月堆肥的時間不能等嗎?一個星期自製菌種的時間太漫長嗎?相對起失去的主體性,那個嚴重?如果從這個角度思考,到底什麼才叫做效率?

(圖:自製一桶40公斤的魚肥需要一個月,雖然比起直接到市場買「沒效率」,但其中豐富的社會意義卻是無價!)
- 農民重拾技能才有主體性,有主體性才有對抗市場的POWER
我並非反對一切商品市場的死老左,更不是萬惡資本主義那種不務實的浪漫左派。問題是,我們確確實實需要思考,即便資本主義不是萬惡,市場經濟有其功效,但,是否意謂著我們就應該將全部的社會生活整併到商品化的市場經濟裡頭?是不是有些部分,「性質上」並不適合整併在現有商品市場的經濟體系中?比方說教育、農食、媒體。這些部門全部整併到資本主義體系,顯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然而,促成農業商品化的因素很多,我們不可能全面性的檢查,特別是在整個社會資本主義的過程中,也絕非可以螳臂擋車的。但是,這並意謂著我們就乾脆全面性棄守,不思其後果和尋找其他可能的替代出路。至少可以思考「相對進步」的方式,可以嘗試鬆動這個穩固的結構。我們的目的不必狂妄「務虛」的說要推翻龐大的資本主義結構,一點一點小小的進步,才是務實之道。
因此,與其好高騖遠地談論農業去商品化,還不如先找到解開農民困在商業市場的鑰匙。在我們看來,農民陷入困局的原因,無非在於他們在市場上沒有足以抗衡的對抗權能(bargain power),為什麼沒有?因為原本依各地環境差異、依賴農民技術含量不同決定產量的生產過程,程度不一的被資本建構的農技整平了,農民成了沒有差異的勞動力相互競爭,農務過程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最後的農產商品。
因為如此,我們嘗試找到的一把鑰匙,就是賦回農民差異化的能力,讓農民有一套自己可以操作的技術和知識背景,可以依自身農地的環境,找到最適的獨特方法,種出自己獨特風味的水果。我們自己的實驗也發現,在部落跟著我們這樣操作的兩位農民,即便果園是相距不遠相同流域的土壤,因為不是依賴外面統一化的肥料和農藥,他們種植出來甜柿,含水量和口感就有明顯差別。重點是,當我們賦予他們一套科學實驗的態度和方法論時,他們就能學會自己觀察,調整自己的果園,找到最適合他們果園生態環境的獨特風味。一旦如此,他們在市場上就不再只是云云友善環境水果之一,而是獨特的,他可以說出一套差異的農作成果。
- 尋找新的出路:建構新業態

相關的方案我們正陸續推出,歡迎朋友們到我們的網站深入瞭解,並支持我們的消費計畫。也歡迎對我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好食機的社會企業理念。
2012/12/22
農民缺錢,土壤缺氮,怎麼辦?——就來作液肥吧!
雖然921後昇佑就苦口婆心勸部落朋友不要使用農藥,但還是在三年前,文明的太太被檢查出乳癌後,他毅然決定改作自然農法,放棄化學肥料與農藥,並找了幼稚園司機的工作餬一家五口。

這片「休息」了三年的果園,免去除草劑威脅的山坡綠意盎然,幾顆較弱的樹卻搖搖欲墜,葉片大概只有慣行農法的一半,產量也遽跌剩1/5,讓文明成為部落裡開玩笑的對象。果園雖然沒有為文明帶來收入,卻省下農藥肥料的開銷,還為家人帶來無價樂趣,兩個調皮的女兒在草地中奔跑玩耍、拔草不說,為了滿足女兒,文明種了很多種果樹,她們想吃就自己摘,倒也省下一筆買水果錢!

今年終於成功結果的奇異果(是的,台灣也可以種喔!),就是文明突發奇想,將母株稼接到公株上,果然一片結實纍纍,兩隻小女猴興奮的不得了!一直問爸爸:什麼時候可以摘來吃?
奇異果熟是熟了,果實也不小,但是酸的不得了,不像Zespri那麼香甜!
於是,我們決定將土壤送檢,先查查土壤肥力狀況,再看看怎麼加強…

結果出來,「有機質」太低了、磷、鉀也稍嫌不足….改良場直接建議施用化學肥料,甚至連份量與施用方法都寫出來,實在讓人看了有點生氣,難道沒有別的辦法嗎?
會這麼說,因為「沒錢買肥料」就是文明轉作自然農法的原因之一,原住民部落跟隨平地人栽種高經濟作物——果樹,卻不如平地人有本錢與精打細算;往往未享其利,先受其害,每年花費大筆金錢購買資材,賣給行口扣東扣西後,只能勉強打平甚至倒賠。
因此當我們接觸到泰國KKF自然農法,教導農民自主製作微生物、肥料、育種等技術,彷彿天降甘霖一般,立即想到可以在原住民部落推廣。根據米之神20多年的研究,農民可以到原始森林中採集表土,利用糖蜜、米糠等簡單的材料,就可以培養微生物,再以肉眼、氣味以及實際運用判斷微生物的好壞…幾個月前,我們就帶著文明與小朋友一起去採菌、培養微生物:
採菌趣!~農園親子樂+兩隻小女猴
一切從「土壤改革」開始:養益菌一點都不難!
(詳細製作方法可以參考2012台灣「泰國米之神基金會」自然水稻種植法示範推廣計畫)
不過,文明的果園嚴重缺乏有機質,單用微生物菌改良不太足夠,果樹也需要多量的磷、鉀,長出的果實才會甜(雖然沒有農藥,不甜的也沒有人要吃!)
「還是去買『海鳥磷肥』好了!」我說
「不行!」昇佑堅持:「外購資材絕非良策,不要還未嘗試,就輕易依賴購買資材,這樣很容易掉到農民去技能化,依賴市場機制的陷阱裡,要盡可能使用在地農民手邊找的到在地資源…...。」於是我們開始傷腦筋,要去哪裡找高氮、磷、鉀的肥料?魚是最好的材料,但這邊靠山,要遠到梧棲漁港收集魚下角料嗎?最後終於靈機一動!想到了山下的魚販:東勢、卓蘭市場的魚販每天都有很多廢棄的內臟、魚鱗等,堆著發出惡臭,巴不得有人幫忙處理,免費贈送都來不及!我們去回收時,沒有一家魚販不是高興歡迎的,甚至說,下次先打通電話,他們還願意我們先分類好。看來,回收他們的下角料,解決了他們不少的麻煩。
我們興奮的往山下衝,也不管自己一身潔淨讀書人模樣,碰到魚販就要內臟、要魚鱗……,提了一大桶坐進驕車,還沒回到山上,就開始散發陣陣噁心的氣味……恐怖的還沒完,魚販隨便地將垃圾混在廢料中,現在得把塑膠袋揀出來!根據經驗,「魚內臟」算是臭味界排名數一數二的,若沾到的話大概一個星期洗不掉!事實上也是如此,這些魚販的下角料, 發出的陣陣惡臭可不是筆下可以形容的......

不過,昇佑還是鼓起勇氣把手伸了進去!因為整桶混濁,看不出垃圾,必須用手下去摸。開始攪和的時候,發出的惡臭更嚇人了,大家都紛紛退避三舍。
最麻煩的是撈完了,怎麼辦?手上的惡臭怎麼洗?吃過海鮮的都知道,清洗魚腥味,可不是件容易的是情。昇佑靈機一動,用我們自己培養的微生物菌洗了洗手……,神奇的是,才一秒中,魚腥味竟然完全不見了!只剩下微生物菌的微酸味。
果然,自製的微生物菌真的可以分解有機物,而且效果很好!我們沾沾自喜,沈醉在自己的小聰明中。令你不敢相信的是,這個方法非常便宜,市售的魚精一公斤大約要200~1000元,自製成本少於50元!現在就等一個月後魚肥製作完成,噴灑到園子裡看看效果怎麼樣摟?

有興趣的朋友,請自己來試試。
依照KKF農法的魚液肥製作配方:

這片「休息」了三年的果園,免去除草劑威脅的山坡綠意盎然,幾顆較弱的樹卻搖搖欲墜,葉片大概只有慣行農法的一半,產量也遽跌剩1/5,讓文明成為部落裡開玩笑的對象。果園雖然沒有為文明帶來收入,卻省下農藥肥料的開銷,還為家人帶來無價樂趣,兩個調皮的女兒在草地中奔跑玩耍、拔草不說,為了滿足女兒,文明種了很多種果樹,她們想吃就自己摘,倒也省下一筆買水果錢!

今年終於成功結果的奇異果(是的,台灣也可以種喔!),就是文明突發奇想,將母株稼接到公株上,果然一片結實纍纍,兩隻小女猴興奮的不得了!一直問爸爸:什麼時候可以摘來吃?
奇異果熟是熟了,果實也不小,但是酸的不得了,不像Zespri那麼香甜!
於是,我們決定將土壤送檢,先查查土壤肥力狀況,再看看怎麼加強…

結果出來,「有機質」太低了、磷、鉀也稍嫌不足….改良場直接建議施用化學肥料,甚至連份量與施用方法都寫出來,實在讓人看了有點生氣,難道沒有別的辦法嗎?
會這麼說,因為「沒錢買肥料」就是文明轉作自然農法的原因之一,原住民部落跟隨平地人栽種高經濟作物——果樹,卻不如平地人有本錢與精打細算;往往未享其利,先受其害,每年花費大筆金錢購買資材,賣給行口扣東扣西後,只能勉強打平甚至倒賠。
因此當我們接觸到泰國KKF自然農法,教導農民自主製作微生物、肥料、育種等技術,彷彿天降甘霖一般,立即想到可以在原住民部落推廣。根據米之神20多年的研究,農民可以到原始森林中採集表土,利用糖蜜、米糠等簡單的材料,就可以培養微生物,再以肉眼、氣味以及實際運用判斷微生物的好壞…幾個月前,我們就帶著文明與小朋友一起去採菌、培養微生物:
採菌趣!~農園親子樂+兩隻小女猴
一切從「土壤改革」開始:養益菌一點都不難!
(詳細製作方法可以參考2012台灣「泰國米之神基金會」自然水稻種植法示範推廣計畫)
不過,文明的果園嚴重缺乏有機質,單用微生物菌改良不太足夠,果樹也需要多量的磷、鉀,長出的果實才會甜(雖然沒有農藥,不甜的也沒有人要吃!)
「還是去買『海鳥磷肥』好了!」我說
「不行!」昇佑堅持:「外購資材絕非良策,不要還未嘗試,就輕易依賴購買資材,這樣很容易掉到農民去技能化,依賴市場機制的陷阱裡,要盡可能使用在地農民手邊找的到在地資源…...。」於是我們開始傷腦筋,要去哪裡找高氮、磷、鉀的肥料?魚是最好的材料,但這邊靠山,要遠到梧棲漁港收集魚下角料嗎?最後終於靈機一動!想到了山下的魚販:東勢、卓蘭市場的魚販每天都有很多廢棄的內臟、魚鱗等,堆著發出惡臭,巴不得有人幫忙處理,免費贈送都來不及!我們去回收時,沒有一家魚販不是高興歡迎的,甚至說,下次先打通電話,他們還願意我們先分類好。看來,回收他們的下角料,解決了他們不少的麻煩。
我們興奮的往山下衝,也不管自己一身潔淨讀書人模樣,碰到魚販就要內臟、要魚鱗……,提了一大桶坐進驕車,還沒回到山上,就開始散發陣陣噁心的氣味……恐怖的還沒完,魚販隨便地將垃圾混在廢料中,現在得把塑膠袋揀出來!根據經驗,「魚內臟」算是臭味界排名數一數二的,若沾到的話大概一個星期洗不掉!事實上也是如此,這些魚販的下角料, 發出的陣陣惡臭可不是筆下可以形容的......

不過,昇佑還是鼓起勇氣把手伸了進去!因為整桶混濁,看不出垃圾,必須用手下去摸。開始攪和的時候,發出的惡臭更嚇人了,大家都紛紛退避三舍。
最麻煩的是撈完了,怎麼辦?手上的惡臭怎麼洗?吃過海鮮的都知道,清洗魚腥味,可不是件容易的是情。昇佑靈機一動,用我們自己培養的微生物菌洗了洗手……,神奇的是,才一秒中,魚腥味竟然完全不見了!只剩下微生物菌的微酸味。
果然,自製的微生物菌真的可以分解有機物,而且效果很好!我們沾沾自喜,沈醉在自己的小聰明中。令你不敢相信的是,這個方法非常便宜,市售的魚精一公斤大約要200~1000元,自製成本少於50元!現在就等一個月後魚肥製作完成,噴灑到園子裡看看效果怎麼樣摟?

有興趣的朋友,請自己來試試。
依照KKF農法的魚液肥製作配方:
- 微生物菌液10公斤
- 魚廢料3公斤
- 糖蜜1公斤
2012/8/14
一切從「土壤改革」開始:養益菌一點都不難!
還記得一個星期多以前,我們和兩個頑皮的小朋友,一起到農園附近採土養菌的「旅程」嗎?忘記或不知道的朋友,請先看看這一篇:
採菌趣!~農園親子樂+兩隻小女猴
一個禮拜過去了,也該看看養菌的成果了,還不賴,成果頗令人滿意。可惜的是,在這裡只能讓大家看到圖片,發酵的香味,有待大家到我們部落農園親身體會了!
不過,一開始先讓各位看看失敗的樣本,大家猜猜為什麼失敗?如何判斷失敗?

有看到嗎,培養桶裡長出了一些些蛆....

哇!這桶蛆更多,當然也是失敗!
為什麼長出蛆就表示失敗呢?道理很簡單,因為這表示培養桶裡的益菌不夠多,或者不夠強,無法在短時間內分解掉我們放進去的糖蜜,於是,沒分解掉的糖蜜惹來蒼蠅產卵。
那成功的樣本會長什麼樣呢?

看看這一桶,大約一週的時間,就佈滿了菌絲,散發出微酸香氣,這表示益菌很有效率的分解掉了糖蜜(養分)。這培養桶發酵作用完整的過程大概是這樣:前兩天會冒很多氣泡,表示裡面的細菌與酵母菌(厭氧菌anaerobic)正在進行厭氧發酵,再來幾天,好氧的真菌(好氧菌aerobic)會讓表面會長滿厚厚的菌絲。

這一桶看起來是最成功的,據觀察記錄變化的夥伴文明說,這一桶是最快冒泡泡、泡泡數量最多的,然後,現在表面好氧菌的菌絲也長的很不錯!
各位讀到這裡大概會有個迷惑,「厭氧菌」和「好氧菌」到底是什麼關係?一定都會有嗎?這麼深入的問題,我們下一篇再深入討論。這裡先簡單說明一下,一般來說,我們認為培養成功的益菌,應該同時包含「好的厭氧菌」和「好的好氧菌」,而所謂「好」的標準,就是能夠有效率的分解有機物。至於如何判斷,其實不難。假若培養桶裡含有「好的厭氧菌」,那麼我們就會看到培養桶初期不斷的冒泡泡,而如果含有「好的好氧菌」,培養桶後期(大概第四天)就會在表面長滿菌絲。這樣是不是很容易判斷啊?(p.s. 我們把冒泡泡的影片檔案遺漏在部落,下次拿回來在補po給大家參考。)
如果兩種菌都沒有,就會像前面一樣,長滿蛆。那只有其中一種的呢?想一下就知道囉,結果就是養分雖然充分分解,但只有冒泡沒有長真菌,或者只有長真菌沒有冒泡。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雖然也是益菌,但我們不會把它留下來,因為,「土壤改革」同時需要厭氧菌和好氧菌,留下同時有兩種菌的培養桶,進一步繁殖它的數量,相對來說效率比較高的作法。
因此,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留下成功的培養桶,繼續培養一次。等培養完成後,我們再來進行益菌的乾式保存。請期待下一篇了.....

留下成功的三桶繼續繁殖益菌。而剩下長滿蛆的怎麼辦呢?千萬別「笨笨的」用殺蟲劑噴喔(那豈不是功虧一簣了),把它倒到溪流餵魚不就得了嗎!
採菌趣!~農園親子樂+兩隻小女猴
一個禮拜過去了,也該看看養菌的成果了,還不賴,成果頗令人滿意。可惜的是,在這裡只能讓大家看到圖片,發酵的香味,有待大家到我們部落農園親身體會了!
不過,一開始先讓各位看看失敗的樣本,大家猜猜為什麼失敗?如何判斷失敗?

有看到嗎,培養桶裡長出了一些些蛆....

哇!這桶蛆更多,當然也是失敗!
為什麼長出蛆就表示失敗呢?道理很簡單,因為這表示培養桶裡的益菌不夠多,或者不夠強,無法在短時間內分解掉我們放進去的糖蜜,於是,沒分解掉的糖蜜惹來蒼蠅產卵。
那成功的樣本會長什麼樣呢?

看看這一桶,大約一週的時間,就佈滿了菌絲,散發出微酸香氣,這表示益菌很有效率的分解掉了糖蜜(養分)。這培養桶發酵作用完整的過程大概是這樣:前兩天會冒很多氣泡,表示裡面的細菌與酵母菌(厭氧菌anaerobic)正在進行厭氧發酵,再來幾天,好氧的真菌(好氧菌aerobic)會讓表面會長滿厚厚的菌絲。

這一桶看起來是最成功的,據觀察記錄變化的夥伴文明說,這一桶是最快冒泡泡、泡泡數量最多的,然後,現在表面好氧菌的菌絲也長的很不錯!
各位讀到這裡大概會有個迷惑,「厭氧菌」和「好氧菌」到底是什麼關係?一定都會有嗎?這麼深入的問題,我們下一篇再深入討論。這裡先簡單說明一下,一般來說,我們認為培養成功的益菌,應該同時包含「好的厭氧菌」和「好的好氧菌」,而所謂「好」的標準,就是能夠有效率的分解有機物。至於如何判斷,其實不難。假若培養桶裡含有「好的厭氧菌」,那麼我們就會看到培養桶初期不斷的冒泡泡,而如果含有「好的好氧菌」,培養桶後期(大概第四天)就會在表面長滿菌絲。這樣是不是很容易判斷啊?(p.s. 我們把冒泡泡的影片檔案遺漏在部落,下次拿回來在補po給大家參考。)
如果兩種菌都沒有,就會像前面一樣,長滿蛆。那只有其中一種的呢?想一下就知道囉,結果就是養分雖然充分分解,但只有冒泡沒有長真菌,或者只有長真菌沒有冒泡。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雖然也是益菌,但我們不會把它留下來,因為,「土壤改革」同時需要厭氧菌和好氧菌,留下同時有兩種菌的培養桶,進一步繁殖它的數量,相對來說效率比較高的作法。
因此,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留下成功的培養桶,繼續培養一次。等培養完成後,我們再來進行益菌的乾式保存。請期待下一篇了.....

留下成功的三桶繼續繁殖益菌。而剩下長滿蛆的怎麼辦呢?千萬別「笨笨的」用殺蟲劑噴喔(那豈不是功虧一簣了),把它倒到溪流餵魚不就得了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