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8/14

一切從「土壤改革」開始:養益菌一點都不難!

還記得一個星期多以前,我們和兩個頑皮的小朋友,一起到農園附近採土養菌的「旅程」嗎?忘記或不知道的朋友,請先看看這一篇:
採菌趣!~農園親子樂+兩隻小女猴
一個禮拜過去了,也該看看養菌的成果了,還不賴,成果頗令人滿意。可惜的是,在這裡只能讓大家看到圖片,發酵的香味,有待大家到我們部落農園親身體會了!

不過,一開始先讓各位看看失敗的樣本,大家猜猜為什麼失敗?如何判斷失敗?
 失敗的樣本1

有看到嗎,培養桶裡長出了一些些蛆....
失敗樣本2

哇!這桶蛆更多,當然也是失敗!
為什麼長出蛆就表示失敗呢?道理很簡單,因為這表示培養桶裡的益菌不夠多,或者不夠強,無法在短時間內分解掉我們放進去的糖蜜,於是,沒分解掉的糖蜜惹來蒼蠅產卵。
那成功的樣本會長什麼樣呢?
成功的樣本

看看這一桶,大約一週的時間,就佈滿了菌絲,散發出微酸香氣,這表示益菌很有效率的分解掉了糖蜜(養分)。這培養桶發酵作用完整的過程大概是這樣:前兩天會冒很多氣泡,表示裡面的細菌與酵母菌(厭氧菌anaerobic)正在進行厭氧發酵,再來幾天,好氧的真菌(好氧菌aerobic)會讓表面會長滿厚厚的菌絲。
成功樣本2

這一桶看起來是最成功的,據觀察記錄變化的夥伴文明說,這一桶是最快冒泡泡、泡泡數量最多的,然後,現在表面好氧菌的菌絲也長的很不錯!

各位讀到這裡大概會有個迷惑,「厭氧菌」和「好氧菌」到底是什麼關係?一定都會有嗎?這麼深入的問題,我們下一篇再深入討論。這裡先簡單說明一下,一般來說,我們認為培養成功的益菌,應該同時包含「好的厭氧菌」和「好的好氧菌」,而所謂「好」的標準,就是能夠有效率的分解有機物。至於如何判斷,其實不難。假若培養桶裡含有「好的厭氧菌」,那麼我們就會看到培養桶初期不斷的冒泡泡,而如果含有「好的好氧菌」,培養桶後期(大概第四天)就會在表面長滿菌絲。這樣是不是很容易判斷啊?(p.s. 我們把冒泡泡的影片檔案遺漏在部落,下次拿回來在補po給大家參考。)

如果兩種菌都沒有,就會像前面一樣,長滿蛆。那只有其中一種的呢?想一下就知道囉,結果就是養分雖然充分分解,但只有冒泡沒有長真菌,或者只有長真菌沒有冒泡。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雖然也是益菌,但我們不會把它留下來,因為,「土壤改革」同時需要厭氧菌和好氧菌,留下同時有兩種菌的培養桶,進一步繁殖它的數量,相對來說效率比較高的作法。
因此,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留下成功的培養桶,繼續培養一次。等培養完成後,我們再來進行益菌的乾式保存。請期待下一篇了.....
成功的三桶繼續繁殖細菌
留下成功的三桶繼續繁殖益菌。而剩下長滿蛆的怎麼辦呢?千萬別「笨笨的」用殺蟲劑噴喔(那豈不是功虧一簣了),把它倒到溪流餵魚不就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