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題,由小君跟大家談談,什麼是有機與友善環境。有機一般指的是,農民不灑農藥、不使用化學肥料去種植作物。但是更好的狀況是,農民透過尊重自然,並且懂得運用自然,讓自己的種植越來越省力,且消費者能用公平交易的方式與農夫購買食物。
當農民懂得用自然的方式去種植時,他自然不需要花很多錢去購買有機的資材,這樣就能用低成本,去生產食物,而人們要吃到乾淨的東西,就是很容易的事情。
台灣是八十七年推動有機農產品的立法,九十年開始推動,但有機農民增加的速度沒有想像的快,目前只有千分之一土地、農產品大概百分之一是做有機耕種的,真正很賺錢的農民也不多。反而「有機驗證」單位增加的很多,目前有十五家,而有機驗證的費用,每次大概兩三萬到四萬左右。並不是所有有機種植農民都有做驗證,也不是說農民花不起這個錢,而是沒有配套的通路輔導,驗證後不表示產品賣的出去,產品還是自己要去尋找通路。
光是透過驗證,來決定是否要購買這個農民的產品並不是絕對正確。例如:像我們在三芝露天種植野菜的農民,沒有做相關驗證,但是他們的耕種方式尊重自然、也絕對可以通過驗證的考驗,跟一個用溫室、生物防治資材、有機肥料,兩者皆能通過驗證,但是這背後的生產理念是很不同的,一個運用自然的力量、生態系統,而一個仰賴有機肥料、對人體無害的殺蟲劑?大多的農民屬於後者。
例如番茄,本來比較脆弱的,在慣行農法要用很多藥,轉為有機種植,就要運用許多方法去做生產,例如離土栽培、或做自己做的介質消毒,然後種在籃子裡,有機蔬果比較貴,可能很多是因為有有機資材比較貴、成本增加是在這個地方。
另外像是植物工廠,也可以符合有機驗證的規範,沒有用化學物質、沒有用農藥,姑且先不論對錯,但大家可以思考,能夠從事這種生產方式的農民是那些人?應該是千萬、億以上,且傾向於企業級的發展方式,這會增加一些就業機會,但對台灣的環境比較沒有幫助,是個高耗能的產業。有機農業是社會運動,他跟工業化是對比、是一個抗衡的概念,現在植物工廠,就是工業化的有機。
農藥跟肥料從何而來?「綠色革命」背後的思維就是機械化約論到工業化農業,簡單來說,就是把植物體看成很簡單的東西,對植物來說,最重要的營養就氮磷鉀,植物只要缺少這些東西,就會長不好。他們就用科學上做線性推論,只要補充氮磷鉀,就能夠長得很好,透過分析生物體、讓種植變得很簡單且可預期的,另外他們透過選種,把很適應化學肥料的的植物、種子留下來。但是選了一個適應氮肥的品種,卻發現會引來很多的蟲害,因為昆蟲也會尋找好吃的東西,我們愛吃的東西,蟲也很愛吃。所以他們就合成一些化學藥劑,去做殺蟲。
其實大自然也會做肥料,千年的樹木,沒有人幫他施肥,靠落葉歸根、腐植質、微生物滋養樹木,肥料可以說是無本生意。在都市,社交的地方是咖啡館,鄉下就是資材行,資材行老闆很厲害,對於農業技術的掌握很多,新東西出來會推銷給農民,農民沒有自主性決定,大多是資財行的老闆推銷的。有機資材行比驗證公司增加的更快,專做肥料的,比投資有機農業的部份還要更賺錢。
綠色革命上百年,培育出比較適應的品種,大概是1950年左右。從當時發展至今,變成用農藥跟肥料才能種出作物。大部分台灣栽種的蔬果,都很仰賴化肥、農藥。沒有藥種不起來,這是因為從「品種」開始,只要採用了這樣的技術,就得整套做。不過在台灣,品種改良多半由農改場提供的,尚且沒做基因改造,主因是農改場經費不足,只好用傳統育種的方式。
美國有機農業運動,是個環境運動,要對抗的是工業化的思維。不需化肥、農藥,還是能夠生產出食物,這個運動演變成自然環境農法,例如樸門、秀明農法。那另外一條路,是資本主義商品,各式各樣有機資材、對人體無害,因為農民只生產有機產品,但對於自然農法、生態循環等本質沒有很瞭解,只是把資材替換掉,演變到最後就是類似植物工廠的東西。
友善環境耕作,會利用天敵、自製堆肥,降低對市場的依賴。而產銷供應失衡的問題,若農民可告訴大家說他要種什麼,每個農民可以經營自己的社群,做一個比較好的產銷供應,對大家來說都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就不會造成價格好、沒東西賣,價格不好,沒消費者買。
微生物是提供植物最重要的來源,包括陽光、雨作用都非常複雜的,農民自己做堆肥,最重要的是顧及土壤內的氮循環,土壤本身都是會自己做肥料,也會分解過多硝酸鹽,例如反硝化細菌。在自然界都有很複雜的循環,最重要的就是微生物,當微生物很豐富,作物的生長就會朝向比較自然的方式。
不過,這樣的菜會長的比較小、比較醜,但是他可以自我控制,不需要外界的介入,大自然怎麼殺蟲?靠天敵!聰明的農夫,靠幫手,這些自然的幫手,比你早起,他不用睡覺,一生就是幾萬隻。農夫只要靠生態環境,利用雜草、水池,把生態系弄的更複雜,像蜻蜓、蜘蛛、蜜蜂都是好的益蟲。但是當農民噴洒農藥的時候,益蟲比較容易死掉,因為他體型比較大,比較容易接觸到農藥。害蟲很小、躲起來。
為何害蟲越來越嚴重,因為昆蟲的抗藥性。抗藥性是怎麼產生的?例如有一萬隻蚜蟲,有兩隻沒有死掉,他們會活著,可能體內有突變,不怕農藥。昆蟲代代相傳的時間非常短,一週幾天就可以繁殖一代,很容易有突變,產生不怕農藥的,在正常狀態下,他們不一定會留存下來,但是當我噴藥,我就是幫了他的忙,把其他都殺死了,所以他下一代就有抗藥性。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把不適應藥的害蟲都淘汰掉了。
下面分享我們在台中大安溪部落推廣自然農法,讓農民自製肥料的案例:
這裡二十年前由農改場,推廣原住民種植日本甜柿,當時蔚為風氣,就是著名的「摩天嶺甜柿」,價格很高,一顆一百。現在大概三顆一百。甜柿高海拔種植,是非常需要大量肥料的,去把它的果子撐起來。
大安溪下面就是東勢、卓蘭等客家村莊,一顆果樹、要五包肥料,往更山上的原住民比較拮据,只能五顆果樹、一包肥料,所以種甜柿的人很少人賺到錢,光肥料錢一年要花掉三十萬,但收入頂多就三四十萬,經常有虧本的狀況。
剛好我們有個朋友藍文明在那邊,因為沒錢,所以就把田荒在那裡,我們就跟他們合作,跟農民談簡單的生態原理,帶他們去森林裡面採集表土,培養微生物。一個月的時間,使用的結果,甜柿的葉子變得很大,也許肥料內,有一些實驗室檢查不出來的東西,例如微生物、酵素。
文明五年錢開始不噴農藥,很多樹都死掉、或結果變得很小、很醜,跟我們合作轉用自製肥料,再做一些乾草堆肥、噴一些微生物菌,增加自己做的氮肥,慢慢恢復一點產量。
去年我們有做甜柿的銷售,本來不願意採,後來我們就說採收看看,一採有四五十箱、但這樣的方式,當然還沒辦法回到化學的方法的產量。本要花三十萬買肥,今年只花幾千元買桶子,幾乎就變成淨收入,大概八、九萬。對農民來說,節省成本支出、比增加產量重要。
我們採取了不分級,對終端消費者來說,買很大跟很小差別不大,好吃比較重要,可以連皮吃。但對農民來說,很有差。因為不分級,所以農民不用很多肥料,去主宰了他們的耕作方式。
七八萬還是不夠生活,我們就想了辦法,讓他在果園養雞,養了兩百隻左右,再果園內跑、吃一些小蟲子,飼料的部份,就用原物料,麥片、整顆的玉米,不吃配好的飼料有藥。雞甜柿吃太多,肉還有點紅。另外文明的媽媽也種菜,增加收入多樣性,不會一年只有一種作物的收入。
接著談蔬菜硝酸鹽,硝酸鹽是植物的營養,他從土壤裡面吸收氮,不論是化學或有機,都會施氮肥,植物會長的很綠、葉子很厚,氮經過光合作用,硝酸鹽是他運輸的方式,形成光合作用,變成別的營養。若植物的光照不足,或氮肥過高,會造成很多硝酸鹽的累積,這對人體有一點點的壞處,不是說很糟,但是會有一點影響
假設是夏天高溫,低光照,例如溫室,又沒有控管肥料的,就會造成硝酸鹽累積。硝酸鹽可溶於水,但是台灣人喜愛的料理方式快炒,讓硝酸鹽不容易溶解於水,這些過量的硝酸鹽進入到人體後,會被人體的唾液分解成亞硝酸鹽,若身體內有足夠的C, E,維生素不足時,容易產生一些致癌物。
如何預防硝酸鹽?下面的注意事項分享給大家知道:
體驗活動的部份,由大家來操作硝酸鹽的檢測:
有興趣自己在家做檢測的朋友,可以去主婦聯盟購買試紙,做硝酸鹽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