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3

2017/01/10:24節氣與台灣傳統海鮮:冬季最終回

講者:湧升海洋總經理 徐承堉

        這段時間由好食機與湧升海洋合辦的24節氣與台灣傳統海鮮」系列課程今天進入了最終回完結篇。
        
         本系列課程以二十四節氣為主軸介紹當季海產、當地海鮮除了讓消費者了解依著不同節氣順應自然本就存在的台灣傳統海鮮種類,最終目的在於推動海洋環保運動,希望消費者能共同維護台灣漁業的永續發展。


依著專業背景及從事漁業多年的老道經驗,徐總經理為我們解說與節氣、海鮮有關的諺語,從中一窺過去人們的生活方式及老祖先智慧。
                
         從諺語中能了解到海鮮生產與節氣息息相關,像“冬至烏,卡肥豬腳箍”此句諺語可以發現冬至時產的烏魚比豬腳還肥美,因為此時將邁入冬季,烏魚體內已蓄積許多能量準備過冬。
        然而徐總提到,隨著養殖技術與捕撈技術的演進,現今社會生產海鮮的方式已經不完全是依著季節生產,因此季節不再是挑選海鮮的唯一標準。

                

          在50年前由於很少養殖海鮮,幾乎不需要擔心養殖用藥等汙染問題,也因當時尚未出現冰箱這項發明,人們為了要延長海鮮的保存期限,多以曬乾或鹽漬處理;而隨著冷凍技術的改變,「冰」的出現,成為了遠洋漁業得以擴大的關鍵。

那什麼魚最能代表台灣呢? 

這個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但大家絕對不可不認識“烏魚”。
徐總分享「在過去淡水河中數量最多的魚種正是烏魚!
那現在呢烏魚都去哪了?
其實到現在淡水河中應該也依然存在許多烏魚,只是我們離開淡水河了。」



現代大部分的人聽到烏魚第一直覺大概就是想到烏魚子,但徐總說其實最早以前人們都是吃整條烏魚,直到日本人來台殖民發現台灣盛產烏魚,加上當時勞力便宜,因此在日治時期日本人便教導台灣人如何製作烏魚子,大量外銷到日本販賣。

烏魚本身其實是非常美味的海鮮魚類,湧升的烏魚經分切處理,拆封後簡單可料理;經過鹽漬的烏魚,課程當天謝老闆示範:解凍開封後舖在盤子上,不論用清蒸或烤箱烤,都能輕鬆吃到烏魚有彈性的肉質和鮮味。現場學員也驚呼,原來烏於這麼好吃。

        因此湧升在過年期間,推出團圓烏魚組,內含烏魚和烏魚子,鼓勵消費者可以多重視烏魚媽媽的存在,不要只記得兒子(烏魚子)!

歡迎加入社區共同購買訂購:
https://goo.gl/forms/AoiDoIFwxg6nf1b02 (雲和取菜點:1/19菜單)
其他菜市長據點:
https://goo.gl/RXhQQL





在了解季節與海鮮的關係後,消費著們最想知道不外乎是: 該如何選購?


        節氣海鮮最終回,要讓大家帶回去最重要的概念:徐總建議其實並沒有特別推薦的節氣海鮮,建議大家盡量多樣化的食用海鮮,若只單一或特定吃某種海鮮,容易造成業者大量集中捕撈或人工養殖,進而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
       在挑選海鮮時,主動向販賣的人問清楚海鮮的來源,如:在哪裡生產的是海撈的還是人工養殖的「多問」絕對是挑選的唯一訣竅。透過消費者多多詢問,也能鞭策業者資訊更為流通,整個漁業就有進步的動力。

若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湧升所推動的責任海鮮指標,可點選下面關鍵字獲得更多資訊:
烏魚責任漁業指標湧升海洋

文字記錄:何怡儒

編:何柏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