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21

農民朋友深耕的價值觀

        經過幾次聚會的分享後,感覺到大夥更有默契了,對於以往作農所累積起豐富但較少統籌的經驗也能被表達的越來越自然。

  我們都知道,農民的實作經驗是最寶貴的,且會因每塊地的環境不同而有不同的體會。而他們,擁有比我們多更多的傳統智慧以及生態間的所見所聞,然而,在農業及資材商品化的過程中,部落的傳統文化及生態環境,也成為了主流價值及開發主義等意識型態默默吞噬的對象。這個過程,除了犧牲了文化習俗及生活脈絡,更重要的是,因市場所形成的「不對等」關係,讓部落成為社會結構下較為弱勢的角色。

  在部落裡,那些可愛的農民對答中,總是透露出他們知足的想法。但也正因為如此,相對那對於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流價值及思考模式,他們卻顯得笨拙了起來。,而這也正造成了兩對象間不對等的形象加劇,農民對於自身農事經驗或者部落裡的文化不易感到其重量,惡性循環的造成某群體(或某種生活意志)被削弱的情況。  

  不過,幾次的分享會下來,部落農民們開始認真的表達自我,除了展現了詳細的記錄過程,也慢慢地用自己的方法參與討論。期待這樣的過程,也能有幸成為部落強化自我價值的力量。

  除此之外,在這次分享會中也感受到部落農民間的互助以及共同目標的方向似乎也漸漸的越來越相近,大家學會如何自製菌水及液肥後,還進一步的了解到,原來在這一桶桶的菌水當中,包含了多種不同的菌相,大約能依分解順序進行了解,首先開始作用的是細菌,牠會先將容易 分解的物質進行分解,接著由真菌來進行工作,牠能吃下些較難消化的物質,這也是我們時常在朽木上看見的白菌絲,第三作用的是乳酸菌, 牠幫忙分解乳糖,有促進植物生長的效果,以及更多無法被人類所知的菌種在作用著。

  不過,菌相的作用及名稱不是農民特別需要記憶的部分,卻能讓人了解到微生物菌相的豐富性以及力量,在自然界當中,生物、微生物以及生態間本身就能達到平衡以及循環的狀態,例如蝸牛死亡後可能被更大型的動物吃下或者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糞便排出或是分解成養分被留於土壤間,達到生生不息的循環。而我們使用的方式只是加速微生物菌的分解作用,在不違背自然運作的情況之下,施作農業。    

 
圖:農民朋友湊向前聞自製的液肥,因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沒有臭味。
  
  這樣的肥料製作過程,就如同上述所說的是倚靠上億種微生物菌自然進行分解的過程,所以所得的養分是比利用技術分離出來的化學肥料較為多元,而植物在吸收養分時也恰巧需要多種元素,另一方面,也讓菜市場中的垃圾能夠再一次被循環利用,讓更多的菌相透過這樣的過程留於各土地間,若雨水帶來汙染物質時,微生物菌也能幫忙多分解過濾些汙染質。   
  分享時候,有農民朋友提出施過多益菌製成的液肥是否會造成土地汙染的問題,雖然不同於化學肥料,但在施予作物肥份的過程中,還是依據其所需給予適量即可,另一方面,也不需多耗費勞動力去給予超出的肥份。不過,相較於化學肥料,益菌有較大的分子結構,可供土壤與植物慢慢吸收,微生物有較長時間的作用期,並不會很快速的溶解於水中造成優氧化的問題。

  不過,更為重要的是農民在自己的田園上進行實地的操作與試驗,所以許多農民已學會自製菌水與肥料了,每塊地的地理環境不同,土攘成分也不同,在製作以及施用於田間的過程中,農民朋友習慣觀察、紀錄以及討論是非常重要的過程,觀察使用前後的變化,並且記錄下來,透過討論分享的方式或許也能找出自己田園間的解決方式。而這也是近兩個月以來,農民開始將自己日常所觀察的心得互相交流的過程,部落裡互助的農業生活型態確實是珍貴的資產,也是共同努力前進方向。


圖:自製菌水越來越有心得的農民向大家分享每天在田間觀察並且用相機記錄的作物生長狀況


圖:另一農友拿出自己的私房筆記分享每日在田園中與甜柿的照顧過程及觀察筆記



筆記中除了每日的觀察,在後頭也寫出了對於農業、生態的看法,讓人感受到,深藏在他心裡的是對於土地的一份堅持與愛,是非常令人感動的。


好食機部落專員 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