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29

《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

作者:Micheal Pollan麥可波倫
大家出版社

/許智涵
         晚餐時間到了,飢腸轆轆的你準備享用晚餐。但在你開動之前,試想能否回答下面這個問題:你眼前的這一道食物是怎麼來的?如果你是在家跟家人吃或是自己煮,答案可能還比較容易些,菜跟肉可能是從菜市場或是超市買回來的。但如果你是必須加班的上班族,答案或許就比較複雜了。因為你不知道超市裡的那些微波食品是怎麼做出來的,或是速食店的薯條用的是哪裡來的馬鈴薯?


        在現代商業化與追求利潤和效率至上的社會,要滿足我們人類「食」的需求已經變得前所未有的方便,然而仔細想想,我們卻也是世上唯一不知道自己的食物是怎麼來的動物。麥可·波倫便是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本書因而成為了他追尋所得到的解答。

        一切都要從農業工業化開始談起,當工廠取代了農夫,整個食物鏈體系也開始斷裂,食品加工產業想要用更低的成本生產更多的食物,然後再透過食品加工讓我們花錢吃下更多的食物(進而讓他們賺錢),當他們發現玉米是能源轉換最有效率的作物時,玉米取代了牧草成為牛隻的食物,也成為了你眼前的可樂。然而看似效率的表面背後,沒有被考慮到的是牛隻低劣的生活環境、肉質下降、環境污染、生物鏈的破壞、人類食用後產生的醫療成本(如當初的狂牛病),當然還有我們最不能忽視的食安問題。當我們把原本應屬於動物最基本的「飲食權」(亦即挑選、尋找、製作自己所需食物的權利)外包出去後,這些是我們必須付出的慘痛代價。 

        「人們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挑選修車技工或是房屋承包商,反而不太花心思去挑選食物生產業者,你不覺得這是件很怪異的事嗎?像食物這種對於大眾健康與生靈萬物如此重要的東西,其販售準則卻常常只限取決於價格,想一想,這真的是件很奇怪的事。

        這是作者一針見血的評論。我想起書中一段有關波利費斯農場消費者如何挑選雞肉的描述。波利費斯農場是一個完整利用生態圈生產食物的農場,牧草、牛隻、雞隻彼此間環環相扣,更特別的是身為消費者你可以看到雞隻屠宰的過程。作者說「這些顧客各式各樣,他們不但以高過超市價格的金錢購買這個農場的食物,而且許多人還必須在鄉間小路上行駛超過一個小時,才能來到這裡。」更重要的是,這些人沒有一個人是菁英份子,都是普羅大眾。他們深知「進食不僅是種農業行為,這也是種政治行動。」因為大部分的營業額都能直接回饋到這個農場的農夫身上。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行為讓身為消費者的我們能重新跟食物找回連結。當你知道你吃下肚的食物是怎麼來的時候,你不但會更安心,也會更感恩(這也正是作者所做的,在最後為那隻為他奉獻生命作為晚餐的野豬提出感謝)。

        我曾經納悶過作者書名「雜食者的兩難」究竟所指為何,原來雜食者的兩難指的是我們一生中必須不斷選擇自己要吃什麼的困難(不像無尾熊,他只要判斷眼前的葉子是不是尤加利葉就好了)。但現代社會可說是「雜食者的兩難2.0」,因為我們面臨的選擇不但更複雜、考驗也更多了。看看這本書,讓我們一起找回屬於消費者選擇食物的權利,並讓我們對眼前的食物感到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