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2

冷凍豬肉不新鮮? 破解溫體豬肉大迷思


受到台灣人喜愛溫體豬肉的文化影響,總是會有客戶質疑「冷凍豬肉不新鮮」而怯買冷凍豬肉的情況。

每次發生這種事我們都會有點激動,到不是因為沒賣出東西,而是心想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消費者瞭解所謂的「溫體豬肉」其實是不安全的肉品。在屠宰的過程,適當地以冷凍過程處理、保存、配送,才是肉品安全的保障。


(圖:屠宰完成之後,立刻真空包裝並急速冷凍,才是優質肉品保存的王道)

有關溫體肉/冷凍肉何者安全、何者品質優良的辯論,其實並不缺乏(參考文末連結),而且,在充分的論據之下,其實也有了一定程度可信的結論(參考文末連結)。過去也有媒體揭發「溫體肉品」黑暗生產流程,但始終無法動搖由傳統迷思、獲利肉販與固執消費者建立的堅固池城,根據台大動科系駱秋英教授調查,台灣七成的豬肉仍由溫體方式販售。

為什麼要冷凍?
消費者會如此迷信不完全沒道理,畢竟對於一般消費大眾來說,冷凍方式不易分辨肉品的品質,而溫體肉卻可眼見鼻聞立即判定新鮮度。在冷藏設備不普及的過去,大家會認為「現宰」的肉品較新鮮。但在現今各種冷藏流通設備具足的狀態下,這樣的迷思應該被進一步拆解分析…

首先,豬肉的新鮮程度決定於微生物數量,也就是專業者所稱的「生菌數」,肉品富含細菌、霉菌及酵母菌生長所需的幾乎所有營養素,屠宰之後各種微生物會隨著時間增長,生菌數超過107就認定為「肉品腐敗」。下圖為肉品在不同溫度下微生物生長的情形,可以看到20℃時微生物快速的生長,2天內就會腐壞,何況台灣傳統市場的室溫經常是25~30℃,微生物急遽增高的情形勢必更加嚴重!而0℃時,微生物生長的速度明顯受到抑制,因此優良的低溫處理流程及冷凍技術,可以有效控制肉品中的微生物生長,避免肉質腐敗,是最安全的肉品處理方式。


資料來源:美國FAO

溫度細菌生長
-18℃以下細菌休眠或死亡
-2~5℃細菌緩慢增長
16~50℃細菌快速增長
77℃一般細菌被消滅
資料來源:農委會

現宰,到底宰了多久?
「現宰」的豬肉較新鮮好吃,的確有其學理根據。豬隻死亡之後會開始發生「屠體僵直」,使肉質變硬。若能在約1小時內烹煮,肌肉是放鬆的,將會非常鮮嫩可口(資料來源:《食物與廚藝》台北大家,2009)。但以現今肉品供應方式,除非是部落原住民,眼巴巴在一旁等待豬殺好下鍋;不然任何人都難以嚐到「現宰」的好滋味。

那麼,被認為「現宰」較為新鮮的溫體豬肉,到底宰了多久呢?。以實際跑屠宰場與肉販的經驗,傳統市場的豬肉處理流程大致如下圖,保守估計從豬隻死亡到販售,至少存在常溫8小時以上,生菌數肆無忌憚的繁殖,將會降低肉品新鮮度,品質陷入危機。

冷凍豬肉=劣質豬肉?
冷凍肉品被認為不新鮮的原因之二,是很多人以為冷凍豬肉是次等肉品;拍賣市場剩下較劣等的豬由批發商低價收購,或是肉販賣剩的溫體豬肉,才會以冷凍方式販售。訪談肉販時談到,這些較劣等的肉品確實會流入市面,但除非是大量進貨的餐飲業者,或購買加工肉品如香腸等,不然不會買到劣質冷凍肉。目前消費者可接觸到的冷凍肉品,多是有品牌的畜牧場、電宰場產品,屠宰之後經過急速冷凍、低溫保存(-40~-20℃),在超市等通路販售,並非次等劣質肉。

溫體豬肉
冷藏豬肉
冷凍豬肉
中心溫度20℃以上-2~7℃-18℃以下
保存時間12~24hr3~5天4~6個月
處理流程屠宰場à豬肉攤(室溫)電宰分切場à商店超市(低溫)電宰分切場à商店超市(低溫)
肉品來源拍賣市場畜牧場/電宰場畜牧場/電宰場
資料來源:農委會資料整理
冷凍肉品口感不佳?
冷凍肉品另一個被認為不新鮮的原因是口感不佳。肇因於冷凍時肌肉細胞中的液態水分結成固態冰晶,戳破細胞。而當肉品解凍時,會迅速喪失富含鹽分、維生素、蛋白質和色素的液體,影響肉品的口感。這部分目前多半用「急速冷凍」的技術來克服,肉裡面的水分越快凍結,形成的冰晶就越小,保存的溫度越低,冰晶的溫度就不會擴大。(資料來源:《食物與廚藝》台北大家,2009)

優質肉品=冷凍販售
事實上,豬肉的品質不僅與處理保存的溫渡有關,更關鍵的源頭是飼養生產方式。目前台灣有許多優質畜牧場,在飼料及藥物使用方面嚴格控管,降低肉品藥物殘留;也有乾脆不惜成本拉長飼養時間1~2倍、讓動物自由跑動的傳統飼養方式,這些品牌畜牧產品,都是以冷凍方式販售,降低微生物滋生的風險。
民視異言堂拍攝的影片中,肉販說出一具很經典的話:「客人喜歡自己回去冰,不喜歡你幫他冰!」既然很多人從市場買肉回家,都還是進冷凍庫,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選擇冷凍,降低腐壞的風險?

參考資料:
上下游市集:郭旭英 獸醫師
關於肉品,您一定要知道的事(1)冷凍、冷藏、現宰的肉品,何種最安全?
關於肉品,您一定要知道的事(2)開架式販賣的冷藏肉品是否安全?
關於肉品,您一定要知道的事(3)冷凍肉品的處理方式及安全性
2011/11/19 民視異言堂「無肉。不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