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17

有機驗證是甚麼part2(何嘉浩)


2015年3月17 日
主講人 何嘉浩
記錄人 張靖雯

今天買菜學堂的主講人何嘉浩是一位年輕的農夫,在嘉義經營自家農場。 嘉浩本身也取得了農業及相關認證的專業學位和資格。在學堂內跟大家分享了有關普儸大衆最常接觸到的有機驗證系統及其問題,也以郭華仁老師對國內有機農業的一些文獻作為討論參考。

什麽是有機農業?現時市場上的有機標章又代表了什麽?


現時農委會的定義為「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不允許使用合成化學物質,強調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並達到生產自然安全農產品目標之農業。」 現時臺灣主要有機驗證系統,均集中于驗證農產品是否農藥零檢出,而忽略了種植/生産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也因爲現時有機驗證的稽核標準未夠全面,以至很多以自然永續農法種植的作物,因受到潛在外在環境所影響(如飄散污染以及鄰接環境汙染等),而未能符合市面上對“有機”的定義。這也是導致有機農產品在市面上未能普及的原因之一。

“有機”商標對農友和消費者的價值

農友在決定是否參與有機驗證時,有的會以食安為出發點,也有的會以提升價格作爲考慮。但是,參與有機驗證的這個過程,本身就要付出一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用於化驗,稽核人員的費用等開銷就大概需要23万元。以全國農夫年度平均收入大概2030万元計算,驗證成本相對較重。政府機關雖然有作出相關補貼, 但農夫還得付出辛勞耕作后餘下的心力,去理解繁瑣的驗證規範,處理如雪花片般多的驗證公文,以及花心思安排稽核人員的臨場考察等 。此外,有機驗證的相關過程及文件一般都不作公開,消費者大衆對有機認證的基準及稽核過程的了解甚為有限。

政府與民間力量需共同支持友善農業發展

政府機關一方面說要支持國内有機農業的發展,卻在農業政策上往往未能配合。單是慣性農藥,化肥及農業機器方面就能獲取政府相當的補助。相反 有機肥料補貼需根據使用量計算,由於實行有機農法的一般為小農,變相因為使用量而未能符合申領補貼的門檻。因此,農友和消費者等民間力量一方面需要思考如何促使中央及地方政府調整現時的農業政策,加大對有機農業支持的力度, 同時透過民間力量去開闢一套有別與主流有機驗證體制的新制度,令有機農業的涵養更為廣泛,從而支持友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消費者與農友之間的橋樑,從新定義“有機”二字

現時主流的有機認證標準以科研學術派作基礎,反觀真正下田操作的農友以及作為產業鏈終端的消費者均無從參與。引起了學堂會場對近年冒起的農產品直銷通路(如菜市長,直接跟農夫買等平台),並以此發展出一個以友善永續農業作基礎概念的認證新平台進行了相當熱烈的討論。這樣的新平台均以讓消費者多了解農友的種植理念及種植過程為出發點,而稽核標準及過程則必須更公開透明。希望最終能以加強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互相信賴,取代現時所謂的商標認證。另外,有別於主流有機認證機構不會向農友提供任何意見的做法,稽核員會在與農友交流的過程中,共同尋找改善友善耕作方法。學堂討論過程中也帶出了建立新有機認證制度所遇到的挑戰和與其他友善農業平台合作的可能性等問題。

心得:(500字內)

現時的有機認證稽核制度,過分集中於農產品的農藥零檢出,而忽略了給予我們食物的泥土。沒有健康的土壤,沒有周邊生物們(包括土壤內的微生物)的分工合力,根本生產不出大眾所謂的健康安全食材。 我們需要透過更多友善農業耕作,去保護土地,環境及生態系統的永續發展。 令我們這片土地,除了能產出健康美味又安全的食物給予我們這一代的人品嘗外,也能保障我們的子子孫孫享有同樣的權利。透過食物,令很多住在都市的我們,從新認識這片土地,以及在背後默默支持著我們生命流動的農夫們。

自己的健康,應該掌握於自己的手裏,而非由別人告訴你,吃什麼才是最健康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