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7

這個時代的通路業者該有什麼樣的職業倫理?

今晚跟Shu Ting Chen討論很多綠色和平那篇有機通路驗出農藥殘留報導,感觸良多,睡不著,把一些想法寫下。我想,淑婷作為一位專業的記者,有精闢的看法,應該會寫一則詳說綠色和平報導的問題,那部分請待看她的PO文(幫他畫押XD),總之,綠色和平的報導和處理方式有待商榷處很多,但這部份不是我要講的重點。
我倒是想從自己作為一個通路業者的角色,談談我的感想。我想著這些問題:作為通路,我們的角色是什麼?就只有轉手買賣這樣而已嗎?又,那幾家被驗出農藥殘留的有機通路就罪該萬死嗎?
我是覺得,「通路業者」作為一種社會角色,自然就有其該負擔的社會責任,某種意義上,也就是通路業者的職業倫理,或者你認為通路也是一種專業的話,那就是「專業倫理」。總之,通路不應該、也不會只是一種獲利的角色,任何社會分工上的角色都一樣。而我自己對「通路業者」設定的職業倫理,至少包括了擅盡資訊透明、雙向溝通與教育,以及雙向保障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義務。而顯然,大部分通路業者並沒有做好這件事,當然包括我們自己也不見得就做的很好,事實上,我經常在反省我們是否盡力克盡了這些責任(言下之意就是我常覺得我們有待改進的還很多)。在我心目中,至今我仍然覺得主婦聯盟是現階段在這方面做最好的通路業者,也一直是好食機努力追上的標竿。我們一直希望可以把「PGS參與式共保系統」發展起來,這一方面是一種自我的期許,也是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因此超越主婦聯盟已經做到的程度。前輩已經做的很好,晚輩豈能原地踏步,當有超越他們的企圖心和義務。
然而,話又說回來。這幾家被驗出有農藥殘留的有機通路,真的罪該萬死嗎?事實上,一般有機通路販售的商品本來就不完全都是有機的,大部分有機通路也都會清楚標明「有機」、「無殘留」(也就是所謂「無毒」)和「安全」這些等級。若如報導所載,他們驗的是有機通路裡面的非有機品項,那麼發現有殘留好像不意外,且殘留量都那麼極低,似乎也不是很嚴重(請見:http://goo.gl/lXOU2k,當然,好像有些是標示「無毒」卻被驗出有殘留,這爭議就比較大了,不過農友稱是飄散污染,這部份就暫且不論)。問題是,這樣解釋事情就了結了嗎?單純只是一場烏龍爆料嗎?我也不認為只是這樣而已。這事件仍有值得我們思考通路角色的地方,只是綠色和平搞錯方向,沒抓到問題的重點。
以目前大部分的通路業者來說,農民提交檢驗報告或驗證,然後通路業者依據檢驗標出「有機」、「無毒」、「安全」這樣的等級,是一般的作法。我相信大家都清楚,如果說這就是資訊透明,遠遠是不夠的。事實上,當我們用「有機」、「無毒」、「安全」這樣的詞彙來概括不同等級時,而不願意進一步詳述栽種過程的資材使用情況時,不能否認潛藏著一種「能不說就不說」的心態,希望能用一種較模糊的方式取得消費者信任(事實上這也不能說是不誠實,只能說不夠坦誠)。
但,一般通路業者之所以便宜行事,卻也有複雜的社會因素。首先,農民不見得願意接受全部公布資訊(且多數會強烈抗拒),且資訊透明從來也不只是把所有資訊寫上去就好,還需要透過教育消費者識讀這些資訊的能力,這可是一件龐大的社會工程啊!消費者也往往墮於去追問,甚至也有不願意去面對真相的鴕鳥心態,有標章買個安心就好。(作為消費者,捫心自問不是嗎?用簡單邏輯就可以發現很多所謂檢驗的疑點,誰去採樣?送驗的區域跟出貨的區域是否一樣?「有機驗證」單位每家判準都一樣嗎?驗證單位的人力和有機農戶的比例是多少?有辦法落實稽核嗎?.......但有多少人願意用心去深入去了解這些問題呢?)
.
顯然,問題出在整個社會普遍缺乏面對真相、踏實解決問題的意志,乃至於我們缺乏一套支持生產者誠實,並鼓勵消費者、通路、生產者三方偕同一起面對問題、共同解決問題的社會制度。大家都只想快速獲得安心的表象,卻不想用心建立可以獲得真正安心的社會信任條件。以致於生產者擔心,坦誠的結果不但不受鼓勵,反而大家知道越多越不想買他的產品;連帶地通路業者也擔心因為越資訊透明,不但會增加社會溝通的成本、失去獲得超額利潤的機會,甚至會由於消費者的恐懼,連正當利潤都無法獲得;消費者也擔心知道越多越不知所措。正如我們在推動PGS參與式共保系統的資訊全透明時,就不少朋友提醒我們:全寫出來就沒人敢買了,有驗證或者檢驗報告證明無殘留或安全就好,且若只是安全,沒必要不要自曝哪些藥殘被驗出。
然而,我還是認為,社會上每個職業,總該回應所處的時代,為自己訂定一個專業倫理。在我們這個農食安全已然造成整個社會信任危機的時刻,「落實資訊透明的自主管理與建立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可信任的共保系統」無疑是「農食通路業者」所需肩負的職業倫理。這很艱難,但我們不能迴避,誰叫我們生在這個年代要挑這個行業來做呢?我們不一定能做的很好,但我們總得努力,盡量去做(況且,不少前輩們都已經做得不錯)。當然,我不否認這種「參與式驗證」比起交由專家的第三方驗證,是比較沒經濟效益的方式,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社會信任,所謂的第三方驗證也不會有信效度。換言之,惟有我們先紮紮實實地、不計成本地透過經營生產者與消費者高度透明、共同面對與解決問題的共保系統,我們才有機會重建可以信任的社會關係,從而在此基礎上,我們也才有健全的社會基礎去發展所謂的第三方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