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蘇立中
記錄:陳薇仲
農食餵了你團隊的蘇立中就自己環境與昆蟲學的角度切入,首先先和我們介紹了各種昆蟲。昆蟲有許多不同的習性,如吃葷、吃素、小時候吃葷長大吃素、食糞或屍體的蟲等,需要環境中各種不同的食物;不同昆蟲需要的成長環境也不同,如常見的水、土壤、植物,還有殘渣與寄生。
由於昆蟲一生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吃與繁殖,在一個環境中,形成了生物間吃與被吃的關係,並會追求成長和繁殖。所以在一個環境中,可以從昆蟲的角度來觀察環境是否是他們所需要的,例如
一、吃得豐富(顯示有很多東西可以吃,表示有吃的多樣性)
二、住得地方
三、可以繁衍的幼兒園
在農田裡的生物有那麼多種,為何要選用昆蟲的角度來看農田是否有生態多元性?蘇立中用幾點解釋:
一、世界中昆蟲是生物量最大的生物類群
二、是蛙類、鳥類、蜥蜴的主要食物(會吸引許多動物來到農田)
三、昆蟲和真菌、植物等存在密切關係
四、 昆蟲的多樣性可以推論環境變動,如農田裡的農業操作和環境變動可能會讓某蟲不見,讓如果不做這項改變,蟲又回來了,就能觀察這項操作是不是影響到農田裡的生態系
由上述四點,蘇立中認為昆蟲在環境中的優勢和其與環境、生態密切的關係,因而可以成為重要的生態多元性指標。
由於農業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人為的生態干擾,就算不管農地也不一定能增加生態豐富性,雖然短期內可能會有些多樣性的生態,但長期來看不一定能有效增加多樣性。因此農業管理者要常常注意自己的農田的生物多樣性。另外,蘇立中也舉例說貢寮水梯田復耕後,因為豐厚的生態性,還出現了消失許久的白花紫蘇草,因而可以發展特色產品的案例。
對於近期要推的PGS參與式驗證加入生態多樣性的實驗,單純利用指標性生物與農業管理者的觀察是不夠的,這是因為現有研究過的指標生物種類太少,單靠指標生物並無法全面地呈現生態多樣性樣貌,這樣的資料並不客觀。另外,單純依靠農夫和農業管理者,他們的時間也不夠、不足以做出客觀性、準確的生態觀察,所以若要施行,需要加入專業,並深入農田的生態,花長時間觀察、累積資料,才能看出客觀性。
老師也舉例和聽眾聊聊雖然昆蟲對環境變動的容忍度大,但農業施作對環境的破壞仍可能影響到農田裡重要的昆蟲,雖然蜜蜂對農藥的敏感度較低,但是若讓工蜂帶著有農藥殘留的花蜜餵幼蟲,仍然會讓幼蟲神經失調,因而降低蜂群的存活率。他也提到,許多看似對環境友善的施作(例如灑苦茶粕)不一定只會殺到福壽螺,也可能傷害小蝌蚪,所以環境友善不一定是生態友善,還是要看農業管理者對農田管理和生態的重視度。
接著老師介紹自己的田地調查方法,可以使用馬氏網或是昆蟲網捕捉昆蟲做樣本,或是利用拍照的方式做紀錄。除了昆蟲之外,例如環境中重要的指標真菌類的拍照方式就有很多種,需要從各種角度、剖面(全貌、拔起照菌絲、傘面、蕈柄、蕈柄剖面等)紀錄,才能正確判斷真菌種類。此外,由於昆蟲喜好的波長各有不同,也必須注意觀察時間。最重要的,無非是長期的觀察、採樣與分析,才能收集到準確的生態多元性資料。
最後,在場也有農友分享他自己的農作經驗,他說從農主要是看大家進入農業的心態是什麼,雖然自己並非有機耕作,但他不是使用單一、大量的種植方法來降低成本,而是會觀察自己農田裡的生態多樣性和產出的運作性,例如他雖然因為植病可能要使用有機的殺菌劑,但是他會將農場內的真菌數考量進去。由於農場也是要考慮經營成本和銷售,如何在生態多樣性和產量間取得平衡是他非常關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