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8/10

關於社區菜市長實作經驗的反省,以及一些做法的調整公告

  

  社區菜市長模式運作至今差不多整整三年(公司則是成立四年半)。坦白說,一路走來是跌跌撞撞,犯的錯誤很多,但很感謝農友、菜市長、菜咖以及其他沒有加入共同購買但以個人消費支持的朋友,總是給予寬厚的包容與共同學習思考出路。這篇文章,想跟各位支持的朋友報告一下這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境,以及我們外來預計調整的一些方向。
  首先,從菜市長開始運作之初,我們便強調農友、菜市長、專家、消費者共同討論、審議的機制等等PGS(參與式共保系統的理念),但實際的運作上則是,菜市長之間會在一個只有菜市長的「內部溝通群組」中討論訂菜和實做上遇到的一些困難;農友則是在「不公開社菜長專用社團」中(僅限農友、菜市長、專家)討論一些生產管理和包裝上的問題;消費者則是在自己加入的共同購買菜市長社團中討論訂購和退換貨細節。真正關於議題的審議,其實只有在年度聚會的時候會發生,平時一些相關環境或食農議題、爭議、農友管理的問題等等,討論並不多,需要決定的大致上還是落到好食機決策執行。不過,我們倒是很重視年度審議,一些重大的方向的調整,總是會在年度審議中跟參與的農友、菜市長、消費者、專家討論後才決定。
  然而,這是之前草創之初的做法,只有這樣絕對是不夠的,也不太ok。簡單舉個例子,因為好食機、菜市長、農友、消費者、專家這些角色接觸到日常瑣碎庶務的程度和強度落差很大,自然掌握到關於菜市長運作實況的訊息也會有所落差,這些落差如果沒有日常就保持溝通讓彼此了解,往往到最後年度的審議,不同位置的想法落差太大,難以有共識,因此最後大家還是尊重好食機的意見,這樣就無法把共思共議的好處最大化。另方面,如果重大的改變總是要年度審議再討論,往往又會造成組織運作的靈活度不夠。
  因此,第一個重大的改變是,我們將成立了菜市長管理委員會,在農友、菜市長、菜咖、專家和好食機工作人員幾年工作下來,大家有一定信任和默契之後,我們有機會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下,建立這個管理委員會。這個管理委員說好幾個月了,終於,上周開了籌備會,很快就會成立,未來,社區菜市長的農友管理、規則辦法等等細節,將由委員會討論決議。當然,年度審議繼續維持,年度審議仍然是最重要的討論,大家一起決定菜市長的大方向。
  恩,這很像合作社,但我是在公司的架構下做這件事,坦白說,這是很大的挑戰。但基於我們認為「社會企業乃是當代重新詮釋合作經濟理念的形式」這一理念,因此還是決定把利害關係人納入公司決策機制。這種方式能不能走出甚麼不一樣的經濟模式?它跟傳統合作社比起來的優點和缺點何在?我當然有自己的看法,但或許等一切更成熟些,再跟大家分享。
  第二重大的改變,有就是關於好食機最為人「讚美」和「批評」的15%成數的設定。坦白說,一直都有農友和其他朋友提醒我們,這個成數不是一個合理的數字,但我們一直沒有完全棄守(未來也不會完全棄守),主要是因為我們協力的對象多是小型生產者,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努力把中間的成本降低,好讓多一點的利潤直接歸給生產者。有趣的是,從菜市長第一年的年度審議開始,農友就建議我們調高收取的成數,一直到今年的年度審議,多數農友還是提一樣的意見,但這些始終沒能讓我決定改變這一規則,直到我看到原來的規則所遭遇到結構上的困境,我才決定改變。
  先說明,原先15%中間費用的制度設計,指的是農友自己定價、直出到社區,再由菜市長發菜,社區共同取貨,然後交易金額交回好食機之後,由好食機匯款給農友。而好食機再將收取的15%服務用,回饋7.5%給協助訂菜、分菜的菜市長。這個費用的收取,類似於網路平台代收代付的費用。至於一些需要進到倉庫庫存或冷凍的,例如加工品、肉品,則因為倉儲成本較高,以及那部分在稅務上無法以代收代付計算,因此這部分就得視個案而定,並不是用15%的規則。因此在此討論15%的成數的改變,指的是直出社區這一部分。(不過在此也要說明並感謝,其實過去兩年有幾位農場已經較穩定的農友,都主動提高給我們成數,讓我們更有餘裕去協力較小的生產者)
  然而,實際做了之後會發現,先不論農產品本身價格不高,因此實際上能收取到的費用有限,最重要的是,農友直出的流程,看似減少了進倉理貨的程序,但事實上,卻也因此增加了管控農民品質的難度。為了落實對農民的管理,隱形成本比原本想像的高。舉例來說,小生產者對採後處理的觀念和技術非常不足(事實上我也是邊做邊學),以致於運送到消費者手上之後,品質往往都裂化許多。很多不明究理的人遇到品質裂變的時候會說,那是因為農民採用友善環境農法,沒有用化肥、農藥的關係;坦白說,我遇過很多時候根本是採後處理沒有做好造成,跟友善環境農法一點都無關。因此,如果我們不用唬爛的方式呼巄消費者,我們就得回頭和農友溝通,並協助提升採後處理的能力。又,農民自己做的簡易加工品更不用說,大多數小農天然手做的東西其實在衛生上並不安全,然而我們夾在「協助小生產者」和「秉持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中間,我們只好再扛起協力生產者做好食安自主管理的工作。而這些協力農友的工作,其實也是來自於社區菜市長給農友的承諾:只要農民誠實告知問題,我們都願意一起來面對、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只是,承諾容易,要求自己落實的過程才發現成本比想像中高很多…..
  這些都還不是關鍵,因為既然是額外的工作,總是有辦法另外找到經費的支持,另外一些問題才是讓我覺得原先15%的制度不得不改變的原因。第一個是齊頭式平等造成農民之間的不公平,例如,我們確實發生過的情況是,相同作物且同樣是自然農法,有農友非常用心品質處理的很好,也有農友則是粗枝大葉,品質不穩定,但,售價卻都相同,拿取一樣的成數,這樣的結果等於是變相鼓勵農民不需要把品質做好也可以拿高額的成數,我認為這是不合理制度導引。第二情況是,財務會計的成本也是一個結構上的障礙。理論上農產品免稅,但實務上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如果公司的免稅商品銷售過高,應稅商品的可扣抵額就會下降,早成實質繳稅金額增加,另外,就算是免稅,也需要將日記帳轉換成會計帳,這些都是公司的成本。第三個原因則是,15%成數的設定是基於生產者與消費者是互惠經濟共同體的前提,但事實上,並非每一位生產者都以相同的心態與菜市長社群互動,曾發生的案例便是,有些生產反而還將較差的農產品以較高的價格賣到社區菜市長;也有農友利用我們給85%高成數的空間,向其他農友收菜來賣。顯然,這些都不是社區菜市長成立的目的。說這些,我並非要責備生產者鑽漏洞,而是要反思,原來的制度太過於「測試人性」,忽略管理的重要性。後果就是,社區菜市長製造了讓生產者欺騙消費者的機會,雖然不是我們欺騙消費者,但制度設計不良造成後果,也難辭其咎。因此,這制度若不改,隨著菜市長擴大,我們將會花上更高的人力去控管生產者的誠實,並且原本菜市長制度中鼓勵農友誠實的機制,也被這個誘惑他們不誠實的制度設計給抵消效果了。
  因此,鑑於這些問題,我們除了設置社區菜市長管理委員會來與生產者一起進行品質管理、審核合作農友之外,原來15%的制度設計,也將改成中間費用為15%~30%,將視農友狀況而定,並且將對不誠實的狀態訂定具體罰則。這部分將是比較大的改變,因此,有必要公開給支持我們的朋友一個說明、交代。(註:特別說明一下,這裡指的是我們在正常時候跟農友談直接出貨到社區共同購買據點的一般性原則,有些特例就不再此列,例如農友需要我們批量進貨,或者一些農友自己已有一套批發價和零售價規則的情況不喜被打亂,我們也會follow他的規則。諸如此類。另外,帶未來菜市長管理委員會成立,他們仍有權去調整這些規則。)
  我們一貫的態度就是盡量不文過飾非(誠實地說,要自己講自己的缺點總是困難的,難免會對自己多一些解釋辯詞,但我們絕對願意很坦誠面對自己做不好的地方、並具體改變)。我們不可能不犯錯,但我們總是提醒自己,我們必須在每一次錯誤中學習。我相信,這一次社區菜市長制度的重大調整,肯定還有許多未被發現的錯誤,過一段時間之後,一定會再次調整,還請各位朋友給予提醒。
  最後,要再次感謝長期合作的生產者、菜市長、菜咖、個人消費者、以及公司夥伴,大家願意相信我們可以開創不一樣的事業,願意一起在前面道路在哪裡都還未明的情況下一起摸著石頭過河。除此之外,一路很多專家朋友容我用友情挾持或收取低額費用來協助生產者,讓我們有餘裕和能力去發展這個創新的經濟模式也是關鍵。希望未來這個模式更成功之後,可以給各位專家朋友們合理的報酬。當然,大家看不到的背後,還有好食機股東郭大哥,一直以來在背後支持、陪伴,才讓我們走到今天。除此之外,我還想提一下,這幾年創業過程,事實上也得到不少公部門的幫忙,一改我過去對公務員的態度。年輕一代「國家機器」中的人員,不再如印象中那麼官僚,至少我的社會創新經驗是,很多時候與公部門的人員一起攜手克服制度上障礙或現實的難題,跟過去社會運動中與國家機器對立的關係不太一樣,有機會,我再好好寫一篇這些過程,以便向這些勇於任事、改變現況的官員、公務員致上敬意。 (p.s. 文章先出,網站資訊改會慢一點,因為我們的沒有專門的網路資訊處理人員,作業會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