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食台灣」系列理念:「定食」是從動態到靜態、從尋覓食物到安心吃下食物的概念;台灣則是空間的概念、環境的概念,同時也是文化的概念。因此,「定食台灣」表達的是:並且從食物出發,尋找台灣的印象,也藉此發展出對台灣環境和文化的認同。這一系列的文章也作為我們深化食農教育,為參與式共保系統(PGS)奠定基礎的重要工作。「定食台灣」首先將分別從[農物誌]和[說食攝影]兩個單元,分別從農業與食物相關的事物和人物,串聯我們與台灣的關係。
花生,很多事 /林弘仁 好食機農食顧問、台大農發中心專員
花生的身世
一般講到花生,其實正確的名稱應該叫做「落花生」,因為花生在開花過後,他的子房會垂下來伸進土裡,然後果實在土裡成長茁壯,外面看起來,好像花落了就沒東西了,卻在土裡面長出來,所以也叫土豆。因為花生是豆科的作物,也有人誤會花生是根瘤的一種,其實差異很大。另外,在中國,土豆這個名詞是指馬鈴薯,所以在中國人家問你要不要吃些土豆的時候,可不要很豪氣的說我要吃個二十顆,那可是會有生命危險的。
故鄉在南美洲安地斯山的花生,先被西班牙征服者帶回歐洲,然後再透過貿易輾轉流傳到東方,1765年出版的<<本草綱目拾遺>>裡面,第一次有了東方對於花生的記載:「花生有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痰之功效」。而臺灣的花生在鄭成功屯墾時期就已經存在,所以可能是由荷蘭人引入臺灣的。花生本來是小型灌木的形式生長,目前透過品種跟藥劑的處理,已經可以做相當高程度的矮化,更利於機械操作。
花生田景象 |
經過三百多年的種植,花生在臺灣已經相當常見,又由於種植的時間短,最快四個月左右就可以收穫,加上從種植到收穫都能夠機械化,成為臺灣相當重要的雜糧作物。現在大多跟水稻或是甘薯輪作,以確保收穫量的穩定,一般主要的播種期間是春秋各一次,春季播種在六月到十月,秋季播種在翌年一到三月左右採收。花生喜歡的土壤是砂質壤土,太黏重的土壤會讓果實在土裡的發育受到影響,果實不易長大,對於豆科植物特有的根瘤來說也不是良好的發育環境。臺灣重要的產地在雲林、嘉義一帶,尤其是雲林的元長、北港一帶,嘉義的六腳鄉都是重要的花生生產基地。而外島金門的花生栽種歷史也能追溯到明朝,還做成了貢糖成為浯州特產上納天子,顯見當地在種植花生上已有相當悠久的傳統,這幾個地區的土壤都較屬於砂質偏多的狀態,因此非常適合花生的生產,加上花生種植時會偏好比較中性的土壤,有助於一邊輪作一邊改善酸化的土壤。另外, 花生跟一般油料作物一樣,榨完油的粕類是非常良好具備高量氮肥的有機肥料,而花生殼具有相當高的有機質含量,同時可以改善土壤質地讓土壤變的更為鬆軟,茶農莫不趨之若鶩。
產業操作上都會將整車的溼花生先用日光或機器乾燥之後再儲存 |
花生與民間生活
花生在收穫之後一定要馬上處理,一旦讓花生發黴,上面的黃麴菌就會產生黃麴毒素,造成相當大的食品安全風險。黃麴毒素除了毒性強,穩定性又高,無法靠著一般的烹調方式去除,在採購花生跟相關製品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受潮或發黴的情況,如果有就避免購買,保存花生相關製品也要注意保存在乾燥的環境中避免黃麴菌生長。
(左圖為傳統油車間照片,感謝鄭美如小姐提供) |
花生的油脂含量非常高,而且油脂的品質很好,具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花生油在植物油的品質等級中可說是數一數二的,除了用來食用之外,在以前還可以當作燈油來使用,在1836年周璽著的<<彰化縣志>>中即有「接陌連阡看落花,油車賴此利生涯。調羹普濟通商旅,燈火輝煌照萬家」這樣的記載,一些古地名例如「油車內」、「油車口」便是以往榨油工房的蹤影,臺灣以往並無太多大豆的生產,因此產油作物的大宗就包括了油茶、胡麻、以及花生。
花生燉豬腳是台灣民間最常見的美食料理之一 |
►花生糖東西軍
祥美餅舖-自然會花生:黑糖溶入,表現甜中略帶甘苦的糖味
https://goo.gl/c2tr4h
看天田-圓滿如意花生糖:整顆花生製作,在你口中遲遲不散的花生香氣
https://goo.gl/zYiXQ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