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4

其實豆製所─生產者面對面篇

                一直希望共同購買能穩定的團購豆漿、麵包等每日食用加工品。在尋找產品的時候,我們優先尋找符合食品安全加工的小型生產者。 

                其實豆製所是我們尋尋覓覓已久的生產者,在規模與理念上都能與社區共同購買契合,目前在宅配運送上還有些配合上的磨合,但是基於好食機邊執行邊摸索磨合的習性,我們一方面邀請菜市長來了解產品,一方面請菜市長跟生產者共同討論如何解決運送等實際操作面的問題。因而促成了這次的生產者面對面。


                因為喜歡喝豆漿,希望能使用台灣本土的黃豆為出發點,其實豆製所在201610月份正式開張。為了讓菜市長更多了解其實豆製所的經營與產品特色,我們特別在正式開賣前邀請菜市長們來跟生產者進行面對面。

要喝黃豆前,消費者首要的關心便是─豆漿是否使用基改豆?其實豆製所的佳霖因為體認到基改作物在生產過程強調高效率的產出、農藥的過量噴灑,是對土地的壓榨,因而不使用基改轉而將眼光對焦台灣本土的黃豆,希望透過製作優質的豆製品提升本土黃豆的使用率。


要使用本土黃豆做為原料實則面臨不少挑戰。台灣目前的黃豆市場產業鏈尚未成熟,在使用上常常面臨:豆子大小不一、顏色混雜、有小石子、且品質不一等問題,有些石豆在泡豆的階段就出局。相較於進口豆:規格一致、有分級、有拋光,台灣黃豆的使用成本提高。在供應方面,豆製所目前是以契作的方式與信任的農友合作,契作的方式還多了倉儲的挑戰要解決。儘管以上問題都一一克服,仍然會受到天候因素的影響,產量不穩,連帶影響到豆漿的供應量穩定度。

佳霖很誠實的與菜市長分享他在經營上的策略:基於以上的說明,使用本土黃豆是他們的目標,但是在起步階段為求站穩腳步,還是會有些產品使用進口的黃豆,進口豆的部分都是有機等級的豆子。台灣豆則依品種與契作的不同農友有不同的等級,於販售時都會盡量載明。

當天的重頭戲是帶菜市長品嘗不同品種製成的豆漿,細細品味濃、稠、稀的差別。也開啟感官分辨豆子品種所帶來的風味。這樣將豆漿精品化的做法在台灣尚屬少見,一般民眾剛開始也會很疑惑:為什麼豆漿要分品種?喝的出差別嗎?實際經營三周下來的經驗是,消費者的舌頭比想像中靈敏、對豆漿的口味也一一建立個人喜好。不少客人現在到店內就會很順口的問道:「今天還有花蓮1號嗎?」或是「我上次喝過高雄9號,我這次想要試試高雄選10號」。

常見QA
一、豆漿濃、稠、淡、爽口,與水豆比、火侯、蛋白質含量有關,每個人喜好不同,推薦大家自己試一輪就能找到自己喜愛的口味與品種。
二、是否使用消泡劑?沒有使用消泡劑,是透過反覆加熱煮滾來消除泡泡。
三、調味豆漿的堅果來自彰農米糧行的進口堅果。
四、豆漿屬高蛋白質產品,需冷藏保存,保存於10度以下,可保存7天。亦可從是否有結塊與酸味判斷過期與否。

              
                  此次的分享會很重要的關連於社區菜市長共同購買的定位與其實豆製所的規模定位:豆製所本身需要機械化的製程,才能穩定產量、穩定的使用台灣本土的黃豆;但是又不想將規模擴張太大,因為在推動社區型態的消費時,生產者、加工者與消費者之間是互相支持的關係。因為彼此間都小,理念的傳達可以很深化,容易有緊密的結合,產品上也能有多樣性的發揮與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