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5
曾爸爸桶柑~2017喜樂復出
加入菜市長之後,每到特定季節,就會開始想念XXX種的OOO,好像非得要吃到這一味,今年才沒白白過。也就是這樣的口腹之慾,驅動我們定期關心朋友──為土地努力的好夥伴.......
有鑑於去年好食機來不急協助曾爸爸桶柑,懇請 上下游市集 協助推廣。今年很早我們就開始跟曾家人聯繫,希望盡早開始籌畫,不料卻聽說了曾爸爸身體微恙、正在休養,今年不確定可以供應桶柑的消息。還好才一兩個月,曾爸爸已經逐漸恢復健康,曾家子女們開始忙碌起來,因為酸酸甜甜、天生天養的曾家桶柑要喜樂復出喽!!
2016/12/31
2016/12/30
2016/11/22:PGS大解析:搞懂PGS參與式保障系統&國外推動經驗
講者/陳玠廷
從有機農業的發展開始
有機農業理念萌芽的初期階段,起自1920年代:強調土壤與生態的自然農法,過往在農學院,談到有機的也多是土壤系,主要是從土壤生態健康的角度來談。隨時間的演變,來到1968也就是IFOAM劃分的有機2.0時代,大家討論有機的時候,談的主要是規範與規則,以及有機農業的四個原則「健康、生態、公平、謹慎」,但有機農業發展至今,都比較偏向原則性,而主要是在談有機農產品的規格化、標準化。剛開始談有機農業原本是一張A4紙,到目前為止已經是200多張的手冊,包含到關於稽核、防弊、罰則等。在消費者方面談論的有機,也是較關注在討論個人健康面,針對生態的部分就較欠缺探討與了解。
2016/12/29
苗栗三灣范振穀 2016桶柑
每到冬天,總會看到一座座柑橘小山堆在水果行裡,和其他嬌貴的冬季水果,例如:草莓相比,這麼"粗俗"的水果,應該不可能噴很多藥吧?踏入這一行才知道,無農藥的柑橘如此稀少,根本難得一見。
對柑橘來說外表是一切,除了棘手的星天牛、黃龍病、葉璊等;還有許多病蟲害雖不侵襲果肉,卻會讓柑橘表皮黑醜,賣相變差,因此大部份的藥都是為了防治外皮的蟲害。此外一般消費者不愛會爛的水果,慣行採收之前要先噴抑制的藥,採後亦需泡藥(腐絕、克樂淨)處理,延長保存期限可以放到一個多月,讓柑橘能放到過年。
柑橘為什麼會發霉!!!?認識果實蠅叮咬
文/諶淑婷
原文刊載於諶淑婷facebook
一早來認識果蠅叮咬的問題。圍繞著蒂頭發霉那顆的三顆,有一個小洞,局部發爛,是放了一週後才看得出來,如果一拿到就迫不及待吃掉,其實也沒事,但放了兩三天開始冒出來,就得花力氣天天挑,因為你不知道今天哪顆會爛。朋友說,盤商零售商也是天天挑,你買回家放了幾天才出問題,也別怪老闆了,真的很難。
原文刊載於諶淑婷facebook
一早來認識果蠅叮咬的問題。圍繞著蒂頭發霉那顆的三顆,有一個小洞,局部發爛,是放了一週後才看得出來,如果一拿到就迫不及待吃掉,其實也沒事,但放了兩三天開始冒出來,就得花力氣天天挑,因為你不知道今天哪顆會爛。朋友說,盤商零售商也是天天挑,你買回家放了幾天才出問題,也別怪老闆了,真的很難。
2016/12/28
社區菜市長 類型公告
2016年經過好食機內部與菜市長、農友一番討論,我們決定未來將朝向 PGS〈參與式共保系統〉的目標實踐,與有意願的生產者保持更密切的互動,深入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美麗與哀愁。不過這樣勢必侷限了產品廣泛度與多樣性,為了同時兼顧菜市長與菜咖們的需求,我們也決定開放菜市長訂購其他非好食機合作的產品,滿足菜咖們一次購足、時時揪團的樂趣。
未來菜市長將分類歸納為三種,請參考以下表格:
未來菜市長將分類歸納為三種,請參考以下表格:
- XX團購: 適合已經有食材團購社群,不須使用社區菜市長名義宣傳。
- 菜市長@XXX: 店面經營、社群經營者,可與「社區菜市長聯名」。
- XX菜市長: 希望專營好食機品牌。
詳細權利義務列於下表: (2016/10/31)
2016/12/23
【裂果小常識】
因為3月氣溫擢升,不時遇雨,水分多的蓮霧就會忍不住從頂端爆開.......,裂果的問題總是困擾著蓮霧農,因此發明了覆蓋黑網、環刻〈在樹幹上刻一圈〉等繁複的催花程序,再加上精密的化學肥料控制,將蓮霧的產期調整至11月~4月。這也是蓮霧難以自然栽培的因素之一。久而久之,大家都以為過年就是蓮霧盛產期,回老家看到「水果月曆」,才發現正解就是3月阿~~~自然熟成的蓮霧,清甜不膩,清脆爽口,只是偶有裂果現象,需盡快冷藏,切除裂果部位食用即可。
龔明山臉書 https://zh-tw.facebook.com/tw0913883838
【參考連結】
龔明山大哥
![]() |
蓮霧開花 |
![]() |
採收的蓮霧 |
![]() |
整串蓮霧 |
![]() |
家庭號與禮盒的差別 |
2016/12/22
「定食台灣」系列之[農物誌]:花生,很多事
定食台灣系列:農物誌
「定食台灣」系列理念:「定食」是從動態到靜態、從尋覓食物到安心吃下食物的概念;台灣則是空間的概念、環境的概念,同時也是文化的概念。因此,「定食台灣」表達的是:並且從食物出發,尋找台灣的印象,也藉此發展出對台灣環境和文化的認同。這一系列的文章也作為我們深化食農教育,為參與式共保系統(PGS)奠定基礎的重要工作。「定食台灣」首先將分別從[農物誌]和[說食攝影]兩個單元,分別從農業與食物相關的事物和人物,串聯我們與台灣的關係。
花生,很多事 /林弘仁 好食機農食顧問、台大農發中心專員
除了榨油之外,供作食用的花生也相當受到喜愛,花生含有高量的蛋白質跟礦物質,對於補充營養相當具有幫助。不管是炒鹽酥、帶殼水煮、軟花生、花生糖、花生酥、花生豬腳、花生醬、花生粉,每一樣都能展現出花生獨特的口感與特性。路邊常見師傅從整大塊的花生糖上面用刨刀刨下細碎的花生糖,再跟冰涼的冰淇淋一起包進春捲皮裡,加點香菜,最具備臺灣味的花生小吃就誕生了。花生除了自己當主角相當拿手之外,也常常在其他菜餚、小吃當中擔任配角,因為他的香氣濃郁,常常扮演畫龍點睛的作用。老一輩人的記憶裡,拿著一杯米到路口爆米香的小攤去,敬畏地看著鍋爐轉動,伴隨著「要爆囉」的喊聲逸出的除了巨大的聲響,便是白米和花生混合而成的香味。現在的品種改良除了種仁部分的品質改進之外,也在種皮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黑金剛」品種便是種皮具備大量花青素的品種。雖說花生是個舶來品,但其實他已經深深地嵌入我們的生活,而且密不可分。
►花生糖東西軍
祥美餅舖-自然會花生:黑糖溶入,表現甜中略帶甘苦的糖味
https://goo.gl/c2tr4h
看天田-圓滿如意花生糖:整顆花生製作,在你口中遲遲不散的花生香氣
https://goo.gl/zYiXQG
「定食台灣」系列理念:「定食」是從動態到靜態、從尋覓食物到安心吃下食物的概念;台灣則是空間的概念、環境的概念,同時也是文化的概念。因此,「定食台灣」表達的是:並且從食物出發,尋找台灣的印象,也藉此發展出對台灣環境和文化的認同。這一系列的文章也作為我們深化食農教育,為參與式共保系統(PGS)奠定基礎的重要工作。「定食台灣」首先將分別從[農物誌]和[說食攝影]兩個單元,分別從農業與食物相關的事物和人物,串聯我們與台灣的關係。
花生,很多事 /林弘仁 好食機農食顧問、台大農發中心專員
花生的身世
一般講到花生,其實正確的名稱應該叫做「落花生」,因為花生在開花過後,他的子房會垂下來伸進土裡,然後果實在土裡成長茁壯,外面看起來,好像花落了就沒東西了,卻在土裡面長出來,所以也叫土豆。因為花生是豆科的作物,也有人誤會花生是根瘤的一種,其實差異很大。另外,在中國,土豆這個名詞是指馬鈴薯,所以在中國人家問你要不要吃些土豆的時候,可不要很豪氣的說我要吃個二十顆,那可是會有生命危險的。
故鄉在南美洲安地斯山的花生,先被西班牙征服者帶回歐洲,然後再透過貿易輾轉流傳到東方,1765年出版的<<本草綱目拾遺>>裡面,第一次有了東方對於花生的記載:「花生有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痰之功效」。而臺灣的花生在鄭成功屯墾時期就已經存在,所以可能是由荷蘭人引入臺灣的。花生本來是小型灌木的形式生長,目前透過品種跟藥劑的處理,已經可以做相當高程度的矮化,更利於機械操作。
![]() |
花生田景象 |
經過三百多年的種植,花生在臺灣已經相當常見,又由於種植的時間短,最快四個月左右就可以收穫,加上從種植到收穫都能夠機械化,成為臺灣相當重要的雜糧作物。現在大多跟水稻或是甘薯輪作,以確保收穫量的穩定,一般主要的播種期間是春秋各一次,春季播種在六月到十月,秋季播種在翌年一到三月左右採收。花生喜歡的土壤是砂質壤土,太黏重的土壤會讓果實在土裡的發育受到影響,果實不易長大,對於豆科植物特有的根瘤來說也不是良好的發育環境。臺灣重要的產地在雲林、嘉義一帶,尤其是雲林的元長、北港一帶,嘉義的六腳鄉都是重要的花生生產基地。而外島金門的花生栽種歷史也能追溯到明朝,還做成了貢糖成為浯州特產上納天子,顯見當地在種植花生上已有相當悠久的傳統,這幾個地區的土壤都較屬於砂質偏多的狀態,因此非常適合花生的生產,加上花生種植時會偏好比較中性的土壤,有助於一邊輪作一邊改善酸化的土壤。另外, 花生跟一般油料作物一樣,榨完油的粕類是非常良好具備高量氮肥的有機肥料,而花生殼具有相當高的有機質含量,同時可以改善土壤質地讓土壤變的更為鬆軟,茶農莫不趨之若鶩。
![]() |
產業操作上都會將整車的溼花生先用日光或機器乾燥之後再儲存 |
花生與民間生活
花生在收穫之後一定要馬上處理,一旦讓花生發黴,上面的黃麴菌就會產生黃麴毒素,造成相當大的食品安全風險。黃麴毒素除了毒性強,穩定性又高,無法靠著一般的烹調方式去除,在採購花生跟相關製品的時候,就要特別注意是否有受潮或發黴的情況,如果有就避免購買,保存花生相關製品也要注意保存在乾燥的環境中避免黃麴菌生長。
![]() |
(左圖為傳統油車間照片,感謝鄭美如小姐提供) |
花生的油脂含量非常高,而且油脂的品質很好,具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花生油在植物油的品質等級中可說是數一數二的,除了用來食用之外,在以前還可以當作燈油來使用,在1836年周璽著的<<彰化縣志>>中即有「接陌連阡看落花,油車賴此利生涯。調羹普濟通商旅,燈火輝煌照萬家」這樣的記載,一些古地名例如「油車內」、「油車口」便是以往榨油工房的蹤影,臺灣以往並無太多大豆的生產,因此產油作物的大宗就包括了油茶、胡麻、以及花生。
![]() |
花生燉豬腳是台灣民間最常見的美食料理之一 |
►花生糖東西軍
祥美餅舖-自然會花生:黑糖溶入,表現甜中略帶甘苦的糖味
https://goo.gl/c2tr4h
看天田-圓滿如意花生糖:整顆花生製作,在你口中遲遲不散的花生香氣
https://goo.gl/zYiXQG
2016/11/24
其實豆製所─生產者面對面篇
一直希望共同購買能穩定的團購豆漿、麵包等每日食用加工品。在尋找產品的時候,我們優先尋找符合食品安全加工的小型生產者。
其實豆製所是我們尋尋覓覓已久的生產者,在規模與理念上都能與社區共同購買契合,目前在宅配運送上還有些配合上的磨合,但是基於好食機邊執行邊摸索磨合的習性,我們一方面邀請菜市長來了解產品,一方面請菜市長跟生產者共同討論如何解決運送等實際操作面的問題。因而促成了這次的生產者面對面。
2016/11/9
2016/06/07:24節氣與台灣傳統海鮮‧夏海鮮【丁香魚、鎖管、鬼頭刀】
講者/湧升海洋團隊
文字紀錄/何柏萱
影像紀錄/Jason Yeh
好食機與湧升海洋合作舉辦「24節氣與台灣傳統海鮮」系列課程,以四季為題介紹台灣常見盛產魚獲與漁法,除了讓大家按著節氣、順著大自然生長循環,享用美味的海鮮,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能夠更認識這些魚種。捕撈的方式、產業的現況,最終目的是希望消費者安心享用美味的同時,透過消費意識的抬頭一起來支持合法捕撈、確實申報的永續海鮮。
夏季介紹的三種魚類分別是:丁香魚、鎖管、鬼頭刀。
選擇此三種魚的原因:丁香魚和鎖管都是屬於生物鏈較底層的魚種,鬼頭刀屬於繁殖率不錯的魚種,因此適量捕撈、確實申報,這些美味的海鮮都是夏節氣較建議食用的!
2016/10/20:24節氣與台灣傳統海鮮‧秋海鮮【白帶、剝皮、紅魽】
講者/湧升海洋團隊
文字紀錄/何柏萱
影像紀錄/Jason Yeh
台灣是座海島,多樣的海岸地形與洋流環繞,孕育出台灣多元而豐富的海洋生態。充滿活力與生命力的海鮮是屬於台灣人的幸福滋味。
但是,我們對海鮮的認識是否停留在「鮭魚、鲔魚、圓鱈」,卻不認識「白帶魚、剝皮、紅魽」?
好食機與湧升海洋合辦海鮮食育課程
按著節氣帶你認識台灣野生捕撈的海鮮:從親近台灣海鮮、了解海鮮、愛上海鮮,進一步尊重海洋生態、吃責任海鮮,共同保護海洋資源。
文字紀錄/何柏萱
影像紀錄/Jason Yeh
台灣是座海島,多樣的海岸地形與洋流環繞,孕育出台灣多元而豐富的海洋生態。充滿活力與生命力的海鮮是屬於台灣人的幸福滋味。
但是,我們對海鮮的認識是否停留在「鮭魚、鲔魚、圓鱈」,卻不認識「白帶魚、剝皮、紅魽」?
好食機與湧升海洋合辦海鮮食育課程
按著節氣帶你認識台灣野生捕撈的海鮮:從親近台灣海鮮、了解海鮮、愛上海鮮,進一步尊重海洋生態、吃責任海鮮,共同保護海洋資源。
2016/11/4
對農產運銷不瞭解,別先說菜蟲可惡
台大農發中心 林弘仁 / 上下游新聞部編輯
日前菜價飆漲,很多人懷疑「菜蟲」哄抬價格,但如果大家還在用傳統的商業行銷模式思考「囤積」跟「哄抬」,那就會陷入把產地農民往死裡打的陷阱。我想,應該先讓大家建立一些對於農產品產銷調控的概念,這樣在面對天災導致菜價上升的情況時,才能夠比較清楚地知道問題出在那邊。
不同農產品的「腐損」時間不同,雜糧根莖葉菜差很多
要瞭解農產品運銷最大的問題,要先瞭解幾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腐損。農產品是生鮮產品,基本上只要不經過良好的保存,很快就會壞掉,失去商品價值。腐損的程度也跟農產品的類型有差距,像是收穫之後會乾燥保存的,例如各類的糧食作物、花生、芝麻等等,不容易腐損,所以可以存放半年至一年的時間。
根莖類作物,像是蘿蔔,紅蘿蔔,地瓜,馬鈴薯等等,因為他們本身也可以耐儲藏(本身就是植物用來儲藏養分的地方),所以在冰庫裡面也可以冰上一年半載時間。溫帶水果,例如蘋果,梨子,甜桃,奇異果等等,本身的生理特性也能耐儲藏,因此可以飄洋過海,賣到全世界去,也能夠在冰庫保存緩步釋出,讓大家全年都有水果吃。
可是一般的葉菜類、瓜果類呢?沒有經過良好的處理,大概都撐不過一個禮拜。
台灣蔬果採後處理不佳,運銷過程損耗多
尤其臺灣的小農生產模式,對於採收後的處理非常不注重,原因在於臺灣運銷方便,又是淺碟市場,所以對於採後處理的重視程度一直很低。美國加州的美生菜可以經過預冷之後經由CA儲藏和低溫冷鍊運送,飄洋過海出現在台灣costco的櫃子上面,依然清脆可口。臺灣的有多少能做到這種程度?
上一段出現的好幾個專業用語是故意提的,國內有幾個農產運銷業者跟盤商很清楚並且會做的?也許他們懂,但是他們不做,因為「市場沒有需要」。然後我們就一直看著在產地品質100分的生鮮產品,到了盤商集貨場變成85分,到了批發市場變成60分,到了零售點變成40分,所以必須把爛的東西剝掉挑掉,當然,這些都是成本。
挑掉的東西是成本,挑的人工是成本,處理挑剩的東西是成本。臺灣市場長久以來的習慣,造成社會可以容忍這樣的成本不斷消耗,卻不願意投入資本去從根本的設備跟運銷模式去改進。
農場不是工廠,恢復生產沒那麼快
第二件事情是農產不是工廠生產,很多人的思維是,颱風過了,菜不就開始長了,隔天就可以開始恢復供應了。現在小學最粗淺的食農教育,都懂得在學校種菜讓小朋友懂得作物生長的時序跟過程,這些把農業當工業看的,是不是應該真的跟小朋友一樣種菜去?
產地被颱風破壞了,也許還在淹水,排水完了,要把地上物先整理掉,溫室如果壞掉了要修理,然後整地,播種,等菜長大,這可不是熊大農場,滑鼠點一點就完成了。況且在災後復興的時候,缺機械,缺工,缺種子,這些都會拖緩災後復原的速度。多拖一天,就是菜晚出一天,就是市場量少一天,自然價格就會高漲。
果菜批發透明度低,容易引起質疑
而知道了農產品本身處理的問題,知道產能恢復的問題之後,最後的問題,還是人。也就是陳痾已久的蔬果拍賣制度。臺灣的果菜批發拍賣是個透明程度相當低的制度。
(1)缺乏公開的分級制度,蔬果的分級取決於拍賣員的主觀意識
因此衍生許多蔬果市場的亂象,例如在整箱包裝的上面放品項很好的產品,讓整箱被判定為高品質而獲得較高的拍賣價格,但是裡面卻塞著低等級的東西,俗稱「三明治」。被抓到的時候,再推給運送過程的腐損即可,對於交易本身是非常大的干擾。
承銷人每次開箱都是抱持著樂透開獎的心情,其實這種欺詐手法市面上也常見,路邊很多賣水果的攤子,只有最上面的光鮮亮麗,第二層之後的品相有時難以卒睹。這一點其實需要靠供應商自己的自律,還有拍賣市場給予相對應的禁止拍賣等懲罰來嚇阻。
(2)傳聞中的二次交易
另一個市場最大的傳聞在於二次交易,也就是不肖的拍賣員跟承銷人勾結,先在場外談妥真的交易價格後,進場拍賣將價格炒高,藉此哄抬物價並賺取價差。因為這會透過現金交易或其他的地下金流管道進行,所以非常難透過現有的金流監控管道加以防堵。
市場拍賣制度是否導入電子化,讓交易更透明?
拍賣員現在的產生制度,是由批發市場自行訓練聘僱,特殊的喊價方式的確不是素人可以理解的,拍賣員藉由語言、手勢、眼神去快速跟承銷人達成交易,不同市場有不同的交易儀式,幾乎可稱的上是一門藝術跟珍貴的文化資產,不過要能夠更透明地完成果菜拍賣作業,避免被冠上菜蟲污名的話,這個制度還是有需要檢討的空間。
傳統市場的拍賣喊聲、手勢,都是外行人難以理解,但又充滿魅力的特殊文化(影片/上下游)
市場本身若沒有辦法建立完善的品質要求制度,就無法順利導入快速、便捷、爭議性低的電子拍賣制度。國外已有部分的批發市場採取虛擬拍賣制度,農產品直接在系統拍賣之後由物流運送到買家處,減少運送、堆置所造成的損耗。
或許這種虛擬拍賣制度對於國內高度集中的消費市場來說不是那麼適合,但是拍賣電子化可以減少人為因素的操控,的確可以帶來更為透明的拍賣資訊,也能讓整個拍賣流程在掀開制度這層保護傘後能夠真正受到社會共同的監督和管理。
之前看著檢調警察辛苦在菜市場出出入入抓菜蟲,其實真正的商業哄抬也是一瞬即逝,而且零售市場的小攤商,根本不太有能力控制全盤的物價。所謂的菜蟲總歸一句還是結構性的問題為主,並不是某某人隻手遮天去控制價格這麼簡單的事情而已。
主管機關是否對於國內的產量沒有確切的把握?對於市場反應總是慢半拍?將整個制度通盤進行思考,才有能力真正地解決農產品因為產銷失衡遭到哄抬的問題。
對農產運銷不瞭解,別先說菜蟲可惡
台大農發中心 林弘仁 / 上下游新聞部編輯
日前菜價飆漲,很多人懷疑「菜蟲」哄抬價格,但如果大家還在用傳統的商業行銷模式思考「囤積」跟「哄抬」,那就會陷入把產地農民往死裡打的陷阱。我想,應該先讓大家建立一些對於農產品產銷調控的概念,這樣在面對天災導致菜價上升的情況時,才能夠比較清楚地知道問題出在那邊。
不同農產品的「腐損」時間不同,雜糧根莖葉菜差很多
要瞭解農產品運銷最大的問題,要先瞭解幾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腐損。農產品是生鮮產品,基本上只要不經過良好的保存,很快就會壞掉,失去商品價值。腐損的程度也跟農產品的類型有差距,像是收穫之後會乾燥保存的,例如各類的糧食作物、花生、芝麻等等,不容易腐損,所以可以存放半年至一年的時間。
根莖類作物,像是蘿蔔,紅蘿蔔,地瓜,馬鈴薯等等,因為他們本身也可以耐儲藏(本身就是植物用來儲藏養分的地方),所以在冰庫裡面也可以冰上一年半載時間。溫帶水果,例如蘋果,梨子,甜桃,奇異果等等,本身的生理特性也能耐儲藏,因此可以飄洋過海,賣到全世界去,也能夠在冰庫保存緩步釋出,讓大家全年都有水果吃。
可是一般的葉菜類、瓜果類呢?沒有經過良好的處理,大概都撐不過一個禮拜。
台灣蔬果採後處理不佳,運銷過程損耗多
尤其臺灣的小農生產模式,對於採收後的處理非常不注重,原因在於臺灣運銷方便,又是淺碟市場,所以對於採後處理的重視程度一直很低。美國加州的美生菜可以經過預冷之後經由CA儲藏和低溫冷鍊運送,飄洋過海出現在台灣costco的櫃子上面,依然清脆可口。臺灣的有多少能做到這種程度?
上一段出現的好幾個專業用語是故意提的,國內有幾個農產運銷業者跟盤商很清楚並且會做的?也許他們懂,但是他們不做,因為「市場沒有需要」。然後我們就一直看著在產地品質100分的生鮮產品,到了盤商集貨場變成85分,到了批發市場變成60分,到了零售點變成40分,所以必須把爛的東西剝掉挑掉,當然,這些都是成本。
挑掉的東西是成本,挑的人工是成本,處理挑剩的東西是成本。臺灣市場長久以來的習慣,造成社會可以容忍這樣的成本不斷消耗,卻不願意投入資本去從根本的設備跟運銷模式去改進。
農場不是工廠,恢復生產沒那麼快
第二件事情是農產不是工廠生產,很多人的思維是,颱風過了,菜不就開始長了,隔天就可以開始恢復供應了。現在小學最粗淺的食農教育,都懂得在學校種菜讓小朋友懂得作物生長的時序跟過程,這些把農業當工業看的,是不是應該真的跟小朋友一樣種菜去?
產地被颱風破壞了,也許還在淹水,排水完了,要把地上物先整理掉,溫室如果壞掉了要修理,然後整地,播種,等菜長大,這可不是熊大農場,滑鼠點一點就完成了。況且在災後復興的時候,缺機械,缺工,缺種子,這些都會拖緩災後復原的速度。多拖一天,就是菜晚出一天,就是市場量少一天,自然價格就會高漲。
果菜批發透明度低,容易引起質疑
而知道了農產品本身處理的問題,知道產能恢復的問題之後,最後的問題,還是人。也就是陳痾已久的蔬果拍賣制度。臺灣的果菜批發拍賣是個透明程度相當低的制度。
(1)缺乏公開的分級制度,蔬果的分級取決於拍賣員的主觀意識
因此衍生許多蔬果市場的亂象,例如在整箱包裝的上面放品項很好的產品,讓整箱被判定為高品質而獲得較高的拍賣價格,但是裡面卻塞著低等級的東西,俗稱「三明治」。被抓到的時候,再推給運送過程的腐損即可,對於交易本身是非常大的干擾。
承銷人每次開箱都是抱持著樂透開獎的心情,其實這種欺詐手法市面上也常見,路邊很多賣水果的攤子,只有最上面的光鮮亮麗,第二層之後的品相有時難以卒睹。這一點其實需要靠供應商自己的自律,還有拍賣市場給予相對應的禁止拍賣等懲罰來嚇阻。
(2)傳聞中的二次交易
另一個市場最大的傳聞在於二次交易,也就是不肖的拍賣員跟承銷人勾結,先在場外談妥真的交易價格後,進場拍賣將價格炒高,藉此哄抬物價並賺取價差。因為這會透過現金交易或其他的地下金流管道進行,所以非常難透過現有的金流監控管道加以防堵。
市場拍賣制度是否導入電子化,讓交易更透明?
拍賣員現在的產生制度,是由批發市場自行訓練聘僱,特殊的喊價方式的確不是素人可以理解的,拍賣員藉由語言、手勢、眼神去快速跟承銷人達成交易,不同市場有不同的交易儀式,幾乎可稱的上是一門藝術跟珍貴的文化資產,不過要能夠更透明地完成果菜拍賣作業,避免被冠上菜蟲污名的話,這個制度還是有需要檢討的空間。
傳統市場的拍賣喊聲、手勢,都是外行人難以理解,但又充滿魅力的特殊文化(影片/上下游)
市場本身若沒有辦法建立完善的品質要求制度,就無法順利導入快速、便捷、爭議性低的電子拍賣制度。國外已有部分的批發市場採取虛擬拍賣制度,農產品直接在系統拍賣之後由物流運送到買家處,減少運送、堆置所造成的損耗。
或許這種虛擬拍賣制度對於國內高度集中的消費市場來說不是那麼適合,但是拍賣電子化可以減少人為因素的操控,的確可以帶來更為透明的拍賣資訊,也能讓整個拍賣流程在掀開制度這層保護傘後能夠真正受到社會共同的監督和管理。
之前看著檢調警察辛苦在菜市場出出入入抓菜蟲,其實真正的商業哄抬也是一瞬即逝,而且零售市場的小攤商,根本不太有能力控制全盤的物價。所謂的菜蟲總歸一句還是結構性的問題為主,並不是某某人隻手遮天去控制價格這麼簡單的事情而已。
主管機關是否對於國內的產量沒有確切的把握?對於市場反應總是慢半拍?將整個制度通盤進行思考,才有能力真正地解決農產品因為產銷失衡遭到哄抬的問題。
2016/11/3
對農產運銷不瞭解,別先說菜蟲可惡 可能也根本沒有菜蟲,或是人人都是菜蟲呢。 有很多人撰文講了現在的農產品狀況跟是不是有菜蟲,所以本篇文章就不就此去深入探討了。如果大家都用傳統的商業行銷模式在思考「囤積」跟「哄抬」,那就會陷入把產地農民往死裡打的陷阱。我想,應該先讓大家建立一些對於農產品產銷調控的概念,這樣在面對天災導致菜價上升的情況時,才能夠比較清楚地知道問題出在那邊。 要瞭解農產品運銷最大的問題,要先瞭解幾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腐損。農產品是生鮮產品,基本上只要不經過良好的保存,很快就會壞掉,失去商品價值。腐損的程度也跟農產品的類型有差距,像是收穫之後會乾燥保存的,例如各類的糧食作物、花生、芝麻等等,不容易腐損,所以可以存放半年至一年的時間。根莖類作物,像是蘿蔔,紅蘿蔔,地瓜,馬鈴薯等等,因為他們本身也可以耐儲藏(本身就是植物用來儲藏養分的地方),所以在冰庫裡面也可以冰上一年半載時間。溫帶水果,例如蘋果,梨子,甜桃,奇異果等等,本身的生理特性也能耐儲藏,因此可以飄洋過海,賣到全世界去,也能夠在冰庫保存緩步釋出,讓大家全年都有水果吃。 可是一般的葉菜類、瓜果類呢?沒有經過良好的處理,大概都撐不過一個禮拜。尤其臺灣的小農生產模式,對於採收後的處理非常不注重,原因在於臺灣運銷方便,又是淺碟市場,所以對於採後處理的重視程度一直很低。美國加州的美生菜可以經過預冷之後經由CA儲藏和低溫冷鍊運送,飄洋過海出現在台灣costco的櫃子上面,依然清脆可口。臺灣的有多少能做到這種程度?上一句出現的好幾個專業用語是故意提的,國內有幾個農產運銷業者跟盤商很清楚並且會做的?也許他們懂,但是他們不做,因為「市場沒有需要」。然後我們就一直看著在產地品質100分的生鮮產品,到了盤商集貨場變成85分,到了批發市場變成60分,到了零售點變成40分,所以必須把爛的東西剝掉挑掉,當然,這些都是成本,挑掉的東西是成本,挑的人工是成本,處理挑剩的東西是成本。臺灣市場長久以來的習慣,造成社會可以容忍這樣的成本不斷消耗,卻不願意投入資本去從根本的設備跟運銷模式去改進。 第二件事情是農產不是工廠生產,很多人的思維是,颱風過了,菜不就開始長了,隔天就可以開始恢復供應了。現在小學最粗淺的食農教育,都懂得在學校種菜讓小朋友懂得作物生長的時序跟過程,這些把農業當工業看的,是不是應該真的跟小朋友一樣種菜去?產地被颱風破壞了,也許還在淹水,排水完了,要把地上物先整理掉,溫室如果壞掉了要修理,然後整地,播種,等菜長大,這可不是熊大農場,滑鼠點一點就完成了。況且在災後復興的時候,缺機械,缺工,缺種子,這些都會拖緩災後復原的速度。多拖一天,就是菜晚出一天,就是市場量少一天,自然價格就會高漲。 而知道了農產品本身處理的問題,知道產能恢復的問題之後,最後的問題,還是人。也就是陳痾已久的蔬果拍賣制度。臺灣的果菜批發拍賣是個透明程度相當低的制度,第一個,缺乏公開的分級制度,導致蔬果的分級取決於拍賣員的主觀意識而非有客觀標準。這個衍生了很多蔬果市場的亂象,例如在整箱包裝的上面放品項很好的產品,讓整箱被判定為高品質而獲得較高的拍賣價格,但是裡面卻塞著低等級的東西,俗稱「三明治」。被抓到的時候,再推給運送過程的腐損即可,對於交易本身是非常大的干擾。承銷人每次開箱都是抱持著樂透開獎的心情,其實這種欺詐手法市面上也常見,路邊很多賣水果的攤子,只有最上面的光鮮亮麗,第二層之後的品相有時難以卒睹。這一點其實需要靠供應商自己的自律,還有拍賣市場給予相對應的禁止拍賣等懲罰來嚇阻。 另一個市場最大的傳聞在於二次交易,也就是不肖的拍賣員跟承銷人勾結,先在場外談妥真的交易價格後,進場拍賣將價格炒高,藉此哄抬物價並賺取價差。因為這會透過現金交易或其他的地下金流管道進行,所以非常難透過現有的金流監控管道加以防堵。 市場本身若沒有辦法建立完善的品質要求制度,就無法順利導入快速、便捷、爭議性低的電子拍賣制度。國外已有部分的批發市場採取虛擬拍賣制度,農產品直接在系統拍賣之後由物流運送到買家處,減少運送、堆置所造成的損耗,或許這種虛擬拍賣制度對於國內高度集中的消費市場來說不是那麼適合,但是拍賣電子化可以減少人為因素的操控,的確可以帶來更為透明的拍賣資訊,也能讓整個拍賣流程在掀開制度這層保護傘後能夠真正受到社會共同的監督和管理。
可能也根本沒有菜蟲,或是人人都是菜蟲呢。
有很多人撰文講了現在的農產品狀況跟是不是有菜蟲,所以本篇文章就不就此去深入探討了。如果大家都用傳統的商業行銷模式在思考「囤積」跟「哄抬」,那就會陷入把產地農民往死裡打的陷阱。我想,應該先讓大家建立一些對於農產品產銷調控的概念,這樣在面對天災導致菜價上升的情況時,才能夠比較清楚地知道問題出在那邊。
要瞭解農產品運銷最大的問題,要先瞭解幾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腐損。農產品是生鮮產品,基本上只要不經過良好的保存,很快就會壞掉,失去商品價值。腐損的程度也跟農產品的類型有差距,像是收穫之後會乾燥保存的,例如各類的糧食作物、花生、芝麻等等,不容易腐損,所以可以存放半年至一年的時間。根莖類作物,像是蘿蔔,紅蘿蔔,地瓜,馬鈴薯等等,因為他們本身也可以耐儲藏(本身就是植物用來儲藏養分的地方),所以在冰庫裡面也可以冰上一年半載時間。溫帶水果,例如蘋果,梨子,甜桃,奇異果等等,本身的生理特性也能耐儲藏,因此可以飄洋過海,賣到全世界去,也能夠在冰庫保存緩步釋出,讓大家全年都有水果吃。
可是一般的葉菜類、瓜果類呢?沒有經過良好的處理,大概都撐不過一個禮拜。尤其臺灣的小農生產模式,對於採收後的處理非常不注重,原因在於臺灣運銷方便,又是淺碟市場,所以對於採後處理的重視程度一直很低。美國加州的美生菜可以經過預冷之後經由CA儲藏和低溫冷鍊運送,飄洋過海出現在台灣costco的櫃子上面,依然清脆可口。臺灣的有多少能做到這種程度?上一句出現的好幾個專業用語是故意提的,國內有幾個農產運銷業者跟盤商很清楚並且會做的?也許他們懂,但是他們不做,因為「市場沒有需要」。然後我們就一直看著在產地品質100分的生鮮產品,到了盤商集貨場變成85分,到了批發市場變成60分,到了零售點變成40分,所以必須把爛的東西剝掉挑掉,當然,這些都是成本,挑掉的東西是成本,挑的人工是成本,處理挑剩的東西是成本。臺灣市場長久以來的習慣,造成社會可以容忍這樣的成本不斷消耗,卻不願意投入資本去從根本的設備跟運銷模式去改進。
第二件事情是農產不是工廠生產,很多人的思維是,颱風過了,菜不就開始長了,隔天就可以開始恢復供應了。現在小學最粗淺的食農教育,都懂得在學校種菜讓小朋友懂得作物生長的時序跟過程,這些把農業當工業看的,是不是應該真的跟小朋友一樣種菜去?產地被颱風破壞了,也許還在淹水,排水完了,要把地上物先整理掉,溫室如果壞掉了要修理,然後整地,播種,等菜長大,這可不是熊大農場,滑鼠點一點就完成了。況且在災後復興的時候,缺機械,缺工,缺種子,這些都會拖緩災後復原的速度。多拖一天,就是菜晚出一天,就是市場量少一天,自然價格就會高漲。
而知道了農產品本身處理的問題,知道產能恢復的問題之後,最後的問題,還是人。也就是陳痾已久的蔬果拍賣制度。臺灣的果菜批發拍賣是個透明程度相當低的制度,第一個,缺乏公開的分級制度,導致蔬果的分級取決於拍賣員的主觀意識而非有客觀標準。這個衍生了很多蔬果市場的亂象,例如在整箱包裝的上面放品項很好的產品,讓整箱被判定為高品質而獲得較高的拍賣價格,但是裡面卻塞著低等級的東西,俗稱「三明治」。被抓到的時候,再推給運送過程的腐損即可,對於交易本身是非常大的干擾。承銷人每次開箱都是抱持著樂透開獎的心情,其實這種欺詐手法市面上也常見,路邊很多賣水果的攤子,只有最上面的光鮮亮麗,第二層之後的品相有時難以卒睹。這一點其實需要靠供應商自己的自律,還有拍賣市場給予相對應的禁止拍賣等懲罰來嚇阻。
另一個市場最大的傳聞在於二次交易,也就是不肖的拍賣員跟承銷人勾結,先在場外談妥真的交易價格後,進場拍賣將價格炒高,藉此哄抬物價並賺取價差。因為這會透過現金交易或其他的地下金流管道進行,所以非常難透過現有的金流監控管道加以防堵。
市場本身若沒有辦法建立完善的品質要求制度,就無法順利導入快速、便捷、爭議性低的電子拍賣制度。國外已有部分的批發市場採取虛擬拍賣制度,農產品直接在系統拍賣之後由物流運送到買家處,減少運送、堆置所造成的損耗,或許這種虛擬拍賣制度對於國內高度集中的消費市場來說不是那麼適合,但是拍賣電子化可以減少人為因素的操控,的確可以帶來更為透明的拍賣資訊,也能讓整個拍賣流程在掀開制度這層保護傘後能夠真正受到社會共同的監督和管理。
有很多人撰文講了現在的農產品狀況跟是不是有菜蟲,所以本篇文章就不就此去深入探討了。如果大家都用傳統的商業行銷模式在思考「囤積」跟「哄抬」,那就會陷入把產地農民往死裡打的陷阱。我想,應該先讓大家建立一些對於農產品產銷調控的概念,這樣在面對天災導致菜價上升的情況時,才能夠比較清楚地知道問題出在那邊。
要瞭解農產品運銷最大的問題,要先瞭解幾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腐損。農產品是生鮮產品,基本上只要不經過良好的保存,很快就會壞掉,失去商品價值。腐損的程度也跟農產品的類型有差距,像是收穫之後會乾燥保存的,例如各類的糧食作物、花生、芝麻等等,不容易腐損,所以可以存放半年至一年的時間。根莖類作物,像是蘿蔔,紅蘿蔔,地瓜,馬鈴薯等等,因為他們本身也可以耐儲藏(本身就是植物用來儲藏養分的地方),所以在冰庫裡面也可以冰上一年半載時間。溫帶水果,例如蘋果,梨子,甜桃,奇異果等等,本身的生理特性也能耐儲藏,因此可以飄洋過海,賣到全世界去,也能夠在冰庫保存緩步釋出,讓大家全年都有水果吃。
可是一般的葉菜類、瓜果類呢?沒有經過良好的處理,大概都撐不過一個禮拜。尤其臺灣的小農生產模式,對於採收後的處理非常不注重,原因在於臺灣運銷方便,又是淺碟市場,所以對於採後處理的重視程度一直很低。美國加州的美生菜可以經過預冷之後經由CA儲藏和低溫冷鍊運送,飄洋過海出現在台灣costco的櫃子上面,依然清脆可口。臺灣的有多少能做到這種程度?上一句出現的好幾個專業用語是故意提的,國內有幾個農產運銷業者跟盤商很清楚並且會做的?也許他們懂,但是他們不做,因為「市場沒有需要」。然後我們就一直看著在產地品質100分的生鮮產品,到了盤商集貨場變成85分,到了批發市場變成60分,到了零售點變成40分,所以必須把爛的東西剝掉挑掉,當然,這些都是成本,挑掉的東西是成本,挑的人工是成本,處理挑剩的東西是成本。臺灣市場長久以來的習慣,造成社會可以容忍這樣的成本不斷消耗,卻不願意投入資本去從根本的設備跟運銷模式去改進。
第二件事情是農產不是工廠生產,很多人的思維是,颱風過了,菜不就開始長了,隔天就可以開始恢復供應了。現在小學最粗淺的食農教育,都懂得在學校種菜讓小朋友懂得作物生長的時序跟過程,這些把農業當工業看的,是不是應該真的跟小朋友一樣種菜去?產地被颱風破壞了,也許還在淹水,排水完了,要把地上物先整理掉,溫室如果壞掉了要修理,然後整地,播種,等菜長大,這可不是熊大農場,滑鼠點一點就完成了。況且在災後復興的時候,缺機械,缺工,缺種子,這些都會拖緩災後復原的速度。多拖一天,就是菜晚出一天,就是市場量少一天,自然價格就會高漲。
而知道了農產品本身處理的問題,知道產能恢復的問題之後,最後的問題,還是人。也就是陳痾已久的蔬果拍賣制度。臺灣的果菜批發拍賣是個透明程度相當低的制度,第一個,缺乏公開的分級制度,導致蔬果的分級取決於拍賣員的主觀意識而非有客觀標準。這個衍生了很多蔬果市場的亂象,例如在整箱包裝的上面放品項很好的產品,讓整箱被判定為高品質而獲得較高的拍賣價格,但是裡面卻塞著低等級的東西,俗稱「三明治」。被抓到的時候,再推給運送過程的腐損即可,對於交易本身是非常大的干擾。承銷人每次開箱都是抱持著樂透開獎的心情,其實這種欺詐手法市面上也常見,路邊很多賣水果的攤子,只有最上面的光鮮亮麗,第二層之後的品相有時難以卒睹。這一點其實需要靠供應商自己的自律,還有拍賣市場給予相對應的禁止拍賣等懲罰來嚇阻。
另一個市場最大的傳聞在於二次交易,也就是不肖的拍賣員跟承銷人勾結,先在場外談妥真的交易價格後,進場拍賣將價格炒高,藉此哄抬物價並賺取價差。因為這會透過現金交易或其他的地下金流管道進行,所以非常難透過現有的金流監控管道加以防堵。
市場本身若沒有辦法建立完善的品質要求制度,就無法順利導入快速、便捷、爭議性低的電子拍賣制度。國外已有部分的批發市場採取虛擬拍賣制度,農產品直接在系統拍賣之後由物流運送到買家處,減少運送、堆置所造成的損耗,或許這種虛擬拍賣制度對於國內高度集中的消費市場來說不是那麼適合,但是拍賣電子化可以減少人為因素的操控,的確可以帶來更為透明的拍賣資訊,也能讓整個拍賣流程在掀開制度這層保護傘後能夠真正受到社會共同的監督和管理。
2016/10/10
農業體質不改變,只想著賺中國的easy money,遲早死路一條
作者:台大農發中心 林弘仁
編按:日前看到一則報導,標題聳動寫著:水果南向是笑話 農總幹事:哪個王八蛋想出的主意,點進去讀,整篇文章的題旨就是在說,中國對台灣水果進口那麼友善(放水),幹嘛不去賺熱錢,何苦去挑戰那些要求嚴格國家?然而,姑且不論該文表露無遺的特殊政治立場,單就文章內容就錯誤百出。因此,秉持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邀請了台大農發中心的林弘仁,針對該報導幾項錯誤的地方,好好寫了一篇回應文,順便,也是借題發揮,進行一下食農教育......
之前有一篇報導,有某農會指責新政府計畫往其他國家銷售水果是愚蠢之舉,應該專注於開發中國市場(按:即「水果南向是笑話 農總幹事:哪個王八蛋想出的主意」)。撇開政治不論,仔細詳讀內容,有些地方看似有理,但不完全正確,更多段落則是有很多不合理之處。
首先,總幹事認為南向政策是走不通的,我想這也不能說完全不對。像是越南已經在國內開始推行可以跟國際驗證接軌的VietGAP,泰國在國際芒果市場的銷售量高居全球第一,我們很多在台灣吃的芒果乾,上面寫著「台灣產」其實很多都可能是泰國進口的。要將市場完全佔據,以東南亞廣大的生產基地跟廉價的人力而言,的確是非常難的。所以如果僅僅維持現有的品質跟產量,推動南向政策,其實真的是以卵擊石。而且台灣近年來受到颱風的侵擾嚴重,造成的風災損失會不會在貿易上造成供應缺口,其實是新政府在推動相關政策的時候,非常需要注意的一部份,而東南亞除了菲律賓之外,其他國家在颱風問題上都會比台灣優越許多。話雖如此,在各種熱帶水果的競爭上,台灣也非完全沒有機會,1980年代之前,台灣是輸日的香蕉王國,後來因為發生了兩件大事而使得王國崩毀,一件是剝蕉案,另一件是黃葉病的發生。經過三四十年,台灣本土已能漸漸找到抗拒黃葉病的品系,而最大的對手菲律賓卻開始大量發生黃葉病。這也許也是台灣重新取回市場占有率的時機。
精兵政策瞄準對品質要求嚴格的國家,是臺灣唯一打開往世界大門的路,這也是台灣一直以來相對於東南亞國家具有競爭優勢的地方。以那位總幹事嫌棄農產品對日韓外銷需要薰蒸一事來說。由於日韓不是東方果實蠅疫區,對進口水果進行嚴格檢疫當然是重要的環節,因此臺灣外銷到日本的芒果需要燻蒸處理目的是為了殺死東方果實蠅的蟲卵,而且就所有的東南亞芒果出口國,菲律賓、泰國、越南、馬來西亞通通都是東方果實蠅疫區,換句話說,日本人怎麼挑剔,他都必須吃到燻蒸處理過的進口芒果,除非去吃貴到要命,一顆平均要價九千日幣以上的的宮崎縣產「太陽之卵」。在這種前提之下,輸日芒果需不需要燻蒸處理,似乎就不是問題的核心。重點是,如何以更好的採後處理技術,提高對芒果的品質以維持台灣芒果既有的競爭優勢!
有趣的是,這位總幹事,之前在台南農改場的研討會上面,還專文撰寫了一篇打造愛文芒果的產業價值鏈文章,裡面還寫著「讓臺灣芒果名揚全世界,尤受日本、中國與韓國的喜愛,極力擴大外銷通路,讓需求面的增加,降低了芒果產期集中與產銷失衡的風險,讓供需調節更趨均衡,穩定芒果的市場價格,確保農民的收益。」讓筆者百般困惑。怎麼兩年前,還說日本市場很重要,現在卻嫌要燻蒸麻煩不做呢?
事實上,這兩年臺灣的芒果輸日仍然相當穩定,而且除了玉井之外,枋山、枋寮、南化等芒果重要產區,日本檢疫官穿梭其間,一箱箱的芒果被送上貨櫃運到日本。東京拍賣市場中,臺灣的芒果數量並不是最大的,但是在平均售價上,都可以排在前三位,而且供不應求。這樣平穩的市場怎麼會想要拱手讓人呢,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今年受到霸王寒流的影響,許多的芒果開花都不正常,枋山的果農依然挺住,降低內銷數量,還是要滿足日本訂單的需求。因為他們深刻認識到,好不容易搶來的市佔率,只要你一時鬆懈,就會被別人搶走,而且很難再搶回來,因為別人也開始進步了。
台灣的水果出口潛力的確還是以熱帶水果為主,因為我們雖然有高山基地可以生產溫帶水果,但是生產的成本還是超過日、韓、美國,扣掉運費成本,頂多就是國人自己可以享用新鮮的溫帶水果而已。這些水果要外銷只是狠狠的被人打臉的份,加上溫帶水果本身控制成熟度的話本來就比較耐儲運,更不是別人的對手了。而臺灣的熱帶水果輸出,也已經有很多失了先機,像是香蕉被菲律賓搶走,火龍果越南已經搶得先機。雖然臺灣的優點一向是先質而量,在東南亞幾個國家已經陸續都要全面導入優良農業規範,強化生產品質的同時,我們的農會卻只想著裹步不前,乖乖賺中國的Easy money,如果等到他們的水果品質超越臺灣,價錢又比臺灣便宜的時候,中國還會很認真的跟臺灣買水果嗎?拓展一些新興的標的,例如酪梨、番石榴等等,或許也是打開另一扇窗的鑰匙。
事實上,這兩年臺灣的芒果輸日仍然相當穩定,而且除了玉井之外,枋山、枋寮、南化等芒果重要產區,日本檢疫官穿梭其間,一箱箱的芒果被送上貨櫃運到日本。東京拍賣市場中,臺灣的芒果數量並不是最大的,但是在平均售價上,都可以排在前三位,而且供不應求。這樣平穩的市場怎麼會想要拱手讓人呢,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今年受到霸王寒流的影響,許多的芒果開花都不正常,枋山的果農依然挺住,降低內銷數量,還是要滿足日本訂單的需求。因為他們深刻認識到,好不容易搶來的市佔率,只要你一時鬆懈,就會被別人搶走,而且很難再搶回來,因為別人也開始進步了。
台灣的水果出口潛力的確還是以熱帶水果為主,因為我們雖然有高山基地可以生產溫帶水果,但是生產的成本還是超過日、韓、美國,扣掉運費成本,頂多就是國人自己可以享用新鮮的溫帶水果而已。這些水果要外銷只是狠狠的被人打臉的份,加上溫帶水果本身控制成熟度的話本來就比較耐儲運,更不是別人的對手了。而臺灣的熱帶水果輸出,也已經有很多失了先機,像是香蕉被菲律賓搶走,火龍果越南已經搶得先機。雖然臺灣的優點一向是先質而量,在東南亞幾個國家已經陸續都要全面導入優良農業規範,強化生產品質的同時,我們的農會卻只想著裹步不前,乖乖賺中國的Easy money,如果等到他們的水果品質超越臺灣,價錢又比臺灣便宜的時候,中國還會很認真的跟臺灣買水果嗎?拓展一些新興的標的,例如酪梨、番石榴等等,或許也是打開另一扇窗的鑰匙。
與中國的貿易市場受到政治力量影響過大,雖然是一塊潛力雄厚的市場,不過以貿易依存度來說,實在不宜將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全球幾大貿易體對中國的貿易額都僅佔15%左右,也就是說他們重視全球市場更勝於中國市場,臺灣目前已經有30%以上仰賴中國的貿易額,危險的天平還要繼續往中移動,也是讓人覺得很奇怪的事情。同樣芒果產區的果農,有的因為想要拓展更大的市場,自主請人輔導做Global G.A.P.驗證,像是今年整個玉井的芒果出口量,也維持最少50萬顆的數量。要是像總幹事講的,豐收的時候才想到倒去中國,因為中國什麼都收,那麼如何保持一個穩定的交易默契呢?
猶記得十幾年前玉荷苞打開第一道銷往中國的大門,一時洛陽紙貴,有錢買不到荔枝,過了幾年,中國自己跑出了妃子笑,產量不夠穩定供給市場的玉荷苞只能回到臺灣賣。政府未來要推廣攻擊型農業,必定要鎖定高端市場,歐盟或許太過遙遠,現在已經成為世界金融重大樞紐的阿聯及周圍的阿拉伯國家,消費能力強,又需要新鮮水果供應,現在也已經有臺灣貿易商前往插旗。未來臺灣的農業生產面對國際競爭的挑戰,無可避免地必須朝著強化品質、穩定產量、更細緻的產期調節來前進,我們不跟人比氣粗,而是要比氣長,多角經營才能保持整體產業的彈性,在國際貿易的驚濤駭浪中存活下來。
更多林弘仁專業的農業評論文章請見:晴耕雨讀話農情
2016/10/5
PGS生態篇-友善環境的依據:生態調查土壤篇
作者:蘇立中(好食機農食整合生態顧問、舞春食農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本文同時刊載於舞春的昆蟲部落格
本文同時刊載於舞春的昆蟲部落格
現今所謂的友善農業裡有一項特別重視的項目是友善環境,當中又會以友善土地來當作施行目標,因為友善土地不外乎就是想與生物們共存,建立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但現今評斷友善土地的依據是什麼呢?是檢測環境有無農藥殘留?有無重金屬?肥料施用是否過當?土壤有機質含量高?這些評斷依據除了有利於作物生長狀況以及我們吃的食物是否安全之外,你怎麼知道這些評斷項目對生存於當下環境的生物們來說是否友善?因為這些都是屬於評斷複雜環境脈絡下的簡單因子,而這些評斷因子卻無法建構出完整的環境樣貌,且大多都沒有真正運用生態學的概念,因為生態學才能詳細解構出農田環境的生物多樣性,而唯有透過生物多樣性的調查與建立,才能以較精準的方式來判定何謂友善環境,因為生物們對環境變動的感知以及環境變動而產生生物群集變動的精細度,比起人類用單一因子的判斷力來得可靠許多。
生物多樣性的建立需要以生態調查為基礎,進而逐步建立起田間生物資料庫,而生態調查主要會以土壤生物、植被以及昆蟲相來當作首要建立標的,因為這三者才是建立起生態網絡的基石,也是評斷友善環境的基礎指標,對田間施作的方法,都會明顯地影響土壤生物、植被以及昆蟲群聚的佔比。假設田間調查到的結果都以某類的生物居多,那我們可以從收集環境現況的資料 (土質、植被、藥劑檢測、生物資料、農田施作方法等) 整合並建立某個假說,以此來說明為何此環境會造成某類生物的族群佔比如此龐大以及生物多樣性數值偏低,再藉由調整田間施作方法以及定期監測田生生物族群的分布,才能逐一釐清何種施作方式對環境才是真正友善的依據。
土壤生物調查:
上述提到,友善環境的基石是建立在土壤生物、植被以及昆蟲多樣性,植被以及昆蟲多樣性在前面幾篇文章都有提到執行方法與結果呈現,而這邊則以土壤生物調查當作主要討論的方向。
談到生物多樣性大多數人會聯想到森林裡豐富的生物種類,有無數的昆蟲、鳥類、兩棲爬蟲類以及哺乳類,河川裡也有迷人的魚、蝦、蟹、貝類等,大多都是表上的生物群聚,反之,如果提到我們腳底下的土壤,絕大多數人除了蚯蚓、馬陸、蜈蚣、蟋蟀、螞蟻、白蟻之外,大概就是覺得一片荒蕪,但土壤裡的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則大多比地表上來得豐富 (圖1),而其中又以微生物們佔大多數 (細菌、真菌、線蟲、原生動物、藻類等),不論是土壤微生物或是棲息於土壤中的各種中小型生物,都對土壤的結構組成、作物的生長狀況或是劇烈氣候的結抗提供了無數的好處 (參考”讀書心得分享-農業與野草”一文)。
圖1:土壤有著很高的生物多樣性 (圖片截至http://e-info.org.tw/node/114510)
不過若是要調查土壤微生物多樣性,所需的設備和技術都有較高的門檻,但卻可以從體型比微生物大的生物們開始調查起,進而回推此土壤提供的友善土地依據,此調查標的主要落在土壤節肢動物、軟體動物以及真菌子實體三項生物群落,而此調查方法又以柏氏漏斗與穿越線調查法較常為人使用。穿越線調查法與紀錄植被和昆蟲的方式一樣,主要適用於紀錄行徑中發現的各種真菌子實體 (出菇的部位),藉由拍照並記錄子實體的各部位構造(圖2),再接續依照特徵來鑑定種類 (細節的部分歡迎參加田間生態調查工作坊)。
圖2:真菌的部位鑑定依據 (此為綠摺傘)
柏氏漏斗調查法 (圖3) 則是利用燈光的熱將土慢慢烤乾,而土棲生物大多具有負趨光性,再加上樣本土壤上層逐漸乾燥,迫使土壤中的生物往下鑽並掉落至方承接容器內,待烘烤約一周後再將下方的承接容器取出,把掉落的生物逐一挑出作鑑定。因為土壤生物大多不容易用肉眼挑出作辨識,而藉由此法便可以觀察到土壤中眾多的生物類群,而且柏氏漏斗製作方法簡單且費用也相對便宜,適合製作多組並一次調查多個樣區的土壤,並將調查的結果來互相比對各土壤之間,生物多樣性的差異,如再加上收集來的田間環境資訊,更可以有效地回推土壤的環境現況。
圖3:柏氏漏斗示意圖
土壤生物調查工作坊:
9/22和9/29在好食機試辦了土壤生物調查工作坊,參與的對象是對友善環境有一定概念的農友以及實際從事田間工作者,希望藉由課程的引導及訓練,讓學員們可以自己用很簡單的方式發現田裡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這個方法也可以適用於住家、公園綠地或自己的堆肥等有土壤的區域 (圖4)。
圖4:自家外面的小草地採集到的土壤生物種類
兩天的課程主要分享的主軸有二,其一是土壤生物多樣性與農田作物的彼此互動關係,進階的部分是調節極端氣候的衍伸功能。另外一項則是解析食物網對於農田生態上的意義,以及建構食物網需要經歷採樣、鑑定、資料收集等步驟,才能一窺農田施作方式如何影響田間生物多樣性的變化,進而調整作法以達到真正友善土地的宗旨。
實作部分則是讓學員先自己做好一份柏氏漏斗,然後帶回家做土壤採樣,下一堂課再把樣本帶來課堂,逐一引導學員如何”找蟲出來”並且用手機正確的將土壤生物記錄下來。課程實作當中發現有好幾位學員很驚訝的發現原來在泥沙裡的那一小小點竟然也是一隻生物~! (螨類和跳蟲居多) 而且數量還不少,大部分學員也從自己帶來的樣本發現了好多點XD看起來就很像是一場土壤寶可夢,但尋的寶卻是貨真價實生存於土壤裡的生物 (圖5)。
圖5:土壤生物調查工作坊實況
其實要推廣農友進行完整的生態調查本就不容易,因為考量到實際面的經濟因素與田間繁忙的農事等,都會讓生態調查難以執行,但PGS的精神就在於大家一起參與,團結各自的力量並整合成一股有影響力的趨勢,藉由工作坊的學習和引導訓練,用平常不會使用但卻簡單操作的方法讓更多田間工作者可以參與,逐步開啟對田間小生物的好奇心 (這是重點==+),其實只要建立起觀察小生物並記錄的習慣,生態系的樣貌自然就會在意識中形成,進而引發自我學習的動機,而工作坊就會是變成類似育成中心的角色,陪伴並帶領更多人一同參與認識農田生態系。
訂閱:
文章 (Atom)